三六三、大戏余声(第 3/4 页)
说到这,蔡京又笑了一下:“大理段氏,于我大宋,何功之有,陛下都以郡王封赏,周氏父子经营狄丘,我大宋钢铁产量已增数倍,水泥产量更是年年翻高,国库充盈,丰亨豫大之状,自古未有。臣得逢盛世,见明君用能臣,外能开疆,内可富民,老臣这般庸碌无能之辈,亦可因人成功,实在是幸甚,幸甚!”
赵佶听了他这样说,嘴角总算往上弯了弯。
确实,目前大宋的局面前所未有的好,这一切,都和周铨有关。周铨与其父周傥,只用了七八年时间,就让大宋的钢铁产量水泥产量翻着跟头向上长。
这对父子,功不可没。若真无反心,封爵王侯,似乎也不是不可以。
“若去周傥知利国监之职,当另任何职为好?”赵佶又问道。
“暂时不宜重返京师,以老臣之见,可以工部侍郎提举京东西路常平公事,驻地便在应天府。”
蔡京这个主意出得好!
至少赵佶是这样认为的,周傥虽然爵位颇高,但品秩并不高,现在拜为工部侍郎,那可是从三品的高官,可以说跻身于朝廷中品秩最高的行列之中了。而提举京东西路常平公事之职,主管一路通货有无、物价平抑、工坊矿场桥梁渡口水利堤坝等等诸多杂事,却不直接管理民政,手中也没有兵权。
可以说,这个建议既顾及了赵佶的担忧,又不致于让周傥觉得皇帝对他太苛刻。
“非是太师,不能出此策也。”赵佶叹了口气,和蔡京相比,王黼还是太嫩了,自己想要以王黼取代蔡京,似乎还得再过两年。
“这是周傥,周铨那边,也须另有表示。”蔡京提醒道。
“朕晓得,只不过,卿以为遣何人为使合适?”赵佶又回到了朝堂上他问而蔡京不答的那个问题。
蔡京仍然拒绝回答,赵佶催促了几回,他才勉强道:“非陛下亲近之人,不可为此使,一是显陛下诚意,二是安周铨之心。此前周铨私接其母,必是有人做得过度,令其不安了。”
赵佶哼了一声,说来说去,就是皇城司那帮子废物,收买监督之事做得太过粗糙。
他盘算了一下,蔡京所说的亲近之人,他自己年迈,显然不能为使者,王黼与周铨不合,也不能为使者,童贯不在京中,梁师成脱身不得……这么算来,可堪为使者的,只有蔡攸了。
“令郎如何?”他问道。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