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九、奸臣,幸进小儿!(第 3/4 页)
“此为利君利国利民利社稷之事,便是无把握,小民也当试试!”周铨道。
“利君利国利民利社稷?”这话说得赵佶爱听,他知道眼前这少年虽然油嘴滑舌,但说话总有些根据,便追问道:“何出此言?”
“这水泥之物,可以用于建筑房屋、加固城墙、修善河堤、铺设道路,样样皆是利国利民利社稷者!既有此三利,必定亦利君上!”周铨再度一本正经地道。
只不过他一十五岁少年,学着朝堂中的文士,装出这一本正经的模样,实在引人发笑。
而且说完之后,周铨又眉眼一动,换成了市井之民的嘴脸:“既然建房修路都可用上,大宋富豪之民千万,总会买这些去……”
此话一讲,周围人都是呼吸一顿,上自赵佶,下到那些随侍的太监,还有李邦彦这个近臣,眼前都是金光一片。
若这玩意儿的用途真的如此广泛,确实,对大宋来说,是一条新的财源。
而且是不逊于雪糖的财源!
不吃糖、少吃糖可以,但不住房屋、不行道路、不修河堤,几人受得?
赵佶已经想到,要将这水泥纳入专卖,如同盐铁酒一般,成为朝廷的又一大税源。
而赵佶周围,那些同样对这财源垂涎的近臣、太监们,纷纷向他祝贺了。当然,大家祝贺时所说的,并不是赵佶又有了一条新财路,而是顺着周铨方才的理由,什么利民利国利社稷。
听得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发表高见,甚至到有人建议这是祥瑞需改元庆祝的地步,周铨只觉得额头汗水直冒,内心十分佩服。
看来自家溜须拍马的功夫,还有不足之处,需要从这些人身上博采众长啊。
“你要些什么?”等一堆祝贺之言散去之后,赵佶直接问周铨道。
“小民只求匠人数十、窑场一座、薪炭若干。”
“期限呢,你觉得要多长时间,方可制成?”李邦彦这时抓着机会叫道。
在李邦彦看来,这水泥既是泰西特产,大宋能否制出来先不说,就算制出来了,也是耗时耗力,费用不匪。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