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我老婆可能想我了(第 2/4 页)
而在西方人看来,李慕白和俞秀莲的感情,非常有“俄狄浦斯”的感觉——也就是类似禁忌的违背伦理的恋母恋父情结——在《卧虎藏龙》中,俞秀莲与李慕白之间,隐忍而深沉的爱情,便是这种情结的延展。
再比如说李慕白和玉娇龙的竹林大战。这场大战从东方视角看,其中的哲学是“理”,是李慕白作为大侠,欣赏后辈,培育后辈的“侠义风范”,是对玉娇龙这名武侠奇才的惩戒和规劝。
然而在西方人看来,这场大战,是性,是意乱情迷,是男女之间的挑逗和厮杀……
其实自《卧虎藏龙》出生到现在,网络上不乏对它的批评之声,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卧虎藏龙》是一部“披着武侠皮的西方片”,认为《卧虎藏龙》压根就不是华夏片。
这种论调很正常,也很正确,因为《卧虎藏龙》的故事内核,就是有西方因素。
但必须要说的是,有很多华语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获奖,比如说《活着》,比如说《霸王别姬》。这些华语电影简直拿奖拿到手软,不比《卧虎藏龙》差。
然而这些电影所以能获奖,很大程度上与它们“挖掘华夏民族劣根性”来讨好西方电影节评审有关系。
唯有《卧虎藏龙》,另辟蹊径,将故事放在古代,将东西方文化结合。
《卧虎藏龙》所以能成功,也正是因为导演李安拍出了这样一个无论东西方都能看得懂的故事。
西方人看不懂什么“侠之大者”,看不懂为什么大侠看到有天赋的晚辈,就起了调教之心。在他们的理念中,高手是不会免费提供帮助,甚至倾囊相授的。
尤其玉娇龙这个被长辈教导的后辈,还是一个压根不珍惜这种机会的人。
如果《卧虎藏龙》只是拍长辈教导晚辈,那它便不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正是因为《卧虎藏龙》将李慕白和玉娇龙的感情,描绘到了“师徒之上”,西方人才说,他们喜欢《卧虎藏龙》。
张昀一直觉得,华夏电影想要走出去,想要立于世界之上,便必须从地区性成长为世界性。但华夏电影市场与世界是有隔阂的,想拍出西方人能看到的华夏电影,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好莱坞立足。
因为好莱坞有着完善,且与整个世界接轨的电影产业。
而张昀选择《卧虎藏龙》,则是因为,这部电影既能让他立足好莱坞,也能打响华夏电影的名声!
——
林欣瑶:“还有多少天回来?(气呼呼)”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