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疯狂的硅谷一号居民(第 3/4 页)
看完资料后,爱德华双手捂脸,这动作和莱曼校长当日一摸一样,显然他明白了对方那时的心情-确实宁可再来三个弗兰克林也比这个肖克利要省心。
关键就在于,弗兰克林的言行像个小丑,但好歹是包裹在理想主义光辉之下的,也就是莱曼校长和弗兰克林之间虽然地位悬殊,但却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大战sh主义。
堂堂正正的主义之争,听起来还像是回事。
而肖克利教授的故事,就充满了真正意义上的喜剧风格,说的不好听点肖克利成功的把所有的对手的智商都强行降到和他一样的地步,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他们。
按理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智力肯定没有问题,然而现实就是那么诡异。
肖克利的前半生和后半生,似乎就像碎尸案中的尸体……看起来有联系,但实际上都是各自独立的-可以强行拼起来,但那可能还不如尸块看起来顺眼。
威廉·肖克利,出生于英国,三岁那年和作为矿业工程师的父亲一起移民美国加州。
随即在加州长大上学,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方向是固体物理,他一路打上去,最终拿到博士学位并且留校任教。
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去mit挖人。
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开始研究新一代电子管,这个项目交给肖克利负责。
他不负众望,和两位同事沃尔特·布兰坦和约翰·巴丁发明了晶体管。
这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伟大发明,晶体管的出现让美国在电子设备方面大幅度超过了老对头苏联。
当mig17的火控雷达只能进行简单的测距瞄准时,北美防空司令装装备的f-106战斗机已经能够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几乎所有的战术动作……这都是电子科技代差所带来的丰厚报酬啊!
为此,肖克利三人组分享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随后,他从贝尔实验室辞职,回到加州开始创业,他从全国招揽青年才俊,其中最出名的是八个人。
都是博士,并且在各自领域内的表现远超同侪,几乎可以说是领军人物。
当这些人聚集起来以后,圣克拉拉山谷开始了大规模的电子产业,硅谷由此得名。
所以,他被称为硅谷第一号居民倒也符合实际,没有肖克利圣克拉拉山谷背靠斯坦福也能发展起来,但肖克利的存在是大大的加速了这一切的过程。
当然由于他的粗暴作风,这些年轻人后来集体离开创办仙童半导体,随后又创办了intel……
肖克利大受打击,清空所有股份,进入斯坦福。
斯坦福对这么一位大佬的加入当然欣喜若狂……
结果,他不务正业,转行到遗传学实验上。
实验的结果自然是黑不如白。
然而在遗传学生物学领域中,斯坦福也是牛人辈出,他们对于一个半路出家的没有明确师承的半吊子家伙自然看不上,哪怕他曾经是诺贝尔奖得主,尤其在得知他那些莫名其妙的充满了各种反科学试验试验结果的理论时。
几乎所有的专业人士都在嘲笑他……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