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大卫·希尔冤不冤?(第 3/4 页)
新的律师立刻让伯格曼召开记者招待会,会上他公开指责海因斯在此案中的行为有失检点-他向利亚德法官提出建议的方式和态度都和庭外协议的条款大相径庭。
新律师据此向纽约州上诉法院和联邦上诉法院递上上诉书。
在经历了一系列远超常态的漫长司法流程后均被驳回,但未作任何书面结论。
伯格曼这时才真的急了,这才有赎罪日找爱德华并且低声下气的求露丝伯格再度接受的事情。
至于民主党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气走司法程序去搞大卫·希尔呢?
原因也很简单,大卫·希尔的行为介于非法与合法之间,而且涉案标的也很少。
假设大卫·希尔收了伯格曼十万现金,那就好办了,只要把证据往媒体上一扔,他就只能自己辞职。
但这个案子就算往媒体上爆也注定翻不出多大浪头来,民主党有自己的媒体,共和党同样也有,虽然势力上差点,但也是正经团队,受过专业的新闻学训练,甚至老师都是同一拨人。
一旦两党全力动员打新闻战的话,好比同门师兄弟喂招,师弟固然是节节败退,但师兄也实在是太稳健了,看着占尽上风,但根本无法干掉师弟。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家原本就是熟人,相互知根知底,对彼此的杀手锏套路都很熟悉,防范在先,自然没法奏效,另外么,大家心里也都有数,真要搞死了对方,对自己也没太大好处,养蔻自重是古今中外通行的套路。
打“大卫·希尔受贿”新闻战的话,共和党只是略处下风而已,抹黑力度完全不够。
而如果通过“邪恶的”伯格曼一案来隔山打牛,效果就好得多,先是把伯格曼认定为恶贯满盈的恶人,然后大卫·希尔竟然收受此人的贿赂,公众对伯格曼的怒火很容易被转移到大卫·希尔头上来,而对于受贿的具体情况便不加在意了。
所谓的行贿案,也实在是一言难尽。
具体事情是这样的:
伯格曼在某次活动中结识了大卫·希尔,双方相谈甚欢。
不久后也就是1967年年中,伯格曼私下向大卫·希尔请求帮助:他打算新开一家养老院,一切软硬件乃至客户都已经准备就绪,但卡在了营业执照的审批上。
倒不是有人故意难为他,而是巨大臃肿的官僚体系的惯例。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