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礼部尚书(十一)(第 2/4 页)
金是明确表示东北原住民族有7:女真,汉,蒙,朝鲜,契丹,渤海,奚。
《燕云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有兵权、钱谷,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汉儿虽刘彦宗、郭药师亦无兵权"。这里所谓的"汉儿"实际上就是北方的汉人,但这些汉人依然难以得到实际的兵权。即便是在金代朝廷的赏赐中,也存在这样的区别对待,在金代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自粘罕以下至于步卒,分朝廷所赐之绢,人得五十有五疋。……其数虽同,其物不等,金人得锦,渤海得绫,契丹得绢织之类,而九州所得者杂色而已"。
陈铭泰的考据结论是,金是完全承认汉族是东北的原住民族之一。
元末明初一部分女真人南迁,到达吉林省和辽宁省北部及东部一带定居。至此,女真人大致分为三大部分,在明朝记载中分别被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就是后来形成满族的主要成员。在元朝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的政策下把这些约占金朝女真总人口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不作女真看待。
陈铭泰还列出些别的内容。说法之一是,金朝时一部分女直南迁到河南,后来又回迁到东北,就是建州。
但是这些只能证明野人女真的历史明确,但建州女真的来源一直不太明确。
高庞沉浸在历史的海洋中。陈铭泰却跳出了其中,正因为是他研究出的历史成果,所以非常清楚这些成果其实不怎么站得住脚。想来想去,陈铭泰就给霍崇写了信,请求霍崇能够派兵攻入京城,夺取那些没有被带走的史料。若是能够研究那些史料,应该会有很大的近战。
在这封信里,陈铭泰也把自己对于两条宣传路线的想法讲给了霍崇。
很快,茶馆说唱先生们就开始唱起了关于近两百年来皇帝们的故事。这些年因为雍正辣手整治朝廷官员,关于满清的娱乐故事本就在百姓中颇有市场。说唱先生们这么一开始,百姓们听了之后也很有些反应。
原来之前那些皇帝们死的随意,死相惨烈,竟然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真皇帝’。
正如陈铭泰所料,这样的宣传一出,很快就给了百姓们一个解释。
不过有了一个解释,自然会有一个疑问。不少百姓们都好奇,现在统治江南的皇帝霍崇,是不是一个真皇帝呢?
此时天已经冷了,江南百姓们也难得的得到一个休息的机会。虽然是战争中,霍崇并没有在民间横征暴敛,百姓的日子竟然在这战争时代轻松了不少。
加上华夏军的确军纪严明,正如军中歌曲所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百姓们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军队,所以街道上也变得好了许多。
在这样安宁的江南城市中,却突然多了许多戏棚。里面上演了很多新戏。
演戏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得了的唱功,也不是什么明角儿。可戏棚不收费,在家没事的百姓们都前去观看。
上演的戏剧都是话剧,讲述的多,唱腔大概不到一半。然而戏剧内容却都是以百姓的生活为主。《白毛女》《多收了三五斗》《放下你的鞭子》《大浪淘沙》,这些讲述的乃是百姓们如何被地主士绅盘剥,官府如何给地主们撑腰,还有满人如何欺压汉人的事情。
江南反清素来有传统,戏剧让百姓们感同身受。看到喜儿的老爹杨白劳在年关被逼死,许多百姓不禁扼腕。看到喜儿被黄世仁抢走之后,每日里被逼着当牛做马,最后逃入山里,在艰苦的环境下被逼成白毛女,观众看得落泪。
白毛女是眼下这时代的故事。所以自然没有人会以为喜儿被黄世仁绑去之后,会在黄家当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三。更不会有人以为喜儿会被当人看。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落入人家手里,可不是会被人尽情欺压。
什么人权,什么法律。在白毛女的同一时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正因为见到过这些,正因为懂得这些,观众们见到大春哥参加了华夏军,与部队回到乡间。都有了希望。
果然,大春哥先解决了黄世仁的靠山,而黄世仁因为奸猾,知道满清打不过华夏朝廷,所以早早和原本与黄世仁勾结起来欺压百姓的满清官员闹翻。装作良绅,想混过去。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