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86.铁匠任水生的新生活(第 2/3 页)

    这些出击的骑兵并没有直接冲击寨门,而是围绕着营寨转圈,大呼小叫的同时不时向营寨内放箭。他们一边寻找营寨的薄弱点,一边制造恐慌,这是用老了的套路,但是非常实用。

    对付这种木头城寨,在没有攻城器械的情况下,这些马背上的汉子们会在薄弱的地方用绳索套住用马拉倒,打开缺口后再一拥而上,简单实用高效,很多明军的营寨就是这样被攻陷的。

    可惜这些恐吓的手段对其他明军也许有用,对济州岛士兵就没什么效果了。还没等这些骑兵进入射箭的有效距离,墙头上的弓弩手就率先射击了。

    新式弓弩的射程和威力远远不是这些清军的马弓可以比拟的。虽然运动中的骑兵不好瞄准,但是在密集的射击下依然有一些倒霉的骑兵和战马被射中,倒在了地上。

    凶性大起的清军试图靠近些予以还击,但是除了造成更大的伤亡外,射出的箭寥寥无几,憋屈的很。

    看到这个情况,谭泰知道仅靠骑兵是不可能攻破营寨的,同时也知道了这股明军的弓弩非常犀利,士气也非常不错,只怕硬攻伤亡会不小。

    为了避免无谓的损失,谭泰让这些出击的骑兵都退了回来,仅仅只是一个试探,倒在弓弩下的清军就有近三十人,损失已经不小了,也可以看出明军的弓弩非常多。好在都是蒙古人和阿哈,谭泰也不怎么心疼。

    见此情景,谭泰渐渐有了放弃攻打的念头。既然是块硬骨头,还如此的不好啃,还不如去吃香河那块肥肉。只要留下一队人马监视,量这股明军也不敢出来野战。

    清军来的快,去的也快,甚至那些被射死的人和马都被清军用绳子套住拖走了,没有给敌人留下一点战利品。如果不是地上的斑斑血迹和散落的弩箭,搞不好还以为什么都没发生。

    随着清军的撤退,营寨内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大家都为打退了鞑子而兴奋,虽然战果寥寥,但起码是个好的开始。

    虽然清军带走了尸体,但镇抚司依然如实记录了战果,毕竟大家都看了在,绝对没有问题。

    攻击受挫的清军除了留下一队士兵监视城寨,其他的都退回大营休息,并驱使汉人俘虏打造云梯、撞锥等攻城器械,将目标重新拉回到香河县城,那里物资和人口更多,也更诱人。至于运河边的济州岛大军,则被他们放弃了。

    鲁若麟也没有冒然出击暴露实力,他在等清军攻击香河县城,等清军展开进攻的时候才是大军出击的最好时机。至于那些监视的清军,根本就没有放在鲁若麟的眼里。

    香河知县田斯茂和营州前屯卫指挥使周家谟这两天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焦躁不安。重金悬赏下几个冒险出城的探骑带回来的消息非常不乐观,清军人数众多,来势汹汹,与河边的东江军小战一场后就退兵了,不排除进攻香河的可能。

    虽然田斯茂和周家谟非常希望鞑子去跟东江军死磕,但是万一鞑子的目标是自己呢?不敢大意的田斯茂和周家谟用大石头堵死了城门,把士兵和青壮都赶上了城头,并动员城中大户捐钱捐粮,大肆犒劳和赏赐士兵,激励士气,一副严防死守的模样。

    往常吝啬的高门大户这次也大方起来,拿出了大笔的粮食和钱财,承诺了高额的奖励,希望能够守住城池。实在是这些鞑子太凶残了,一旦城破,几乎都是抢了个干净。城里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被掳为奴隶,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这些大户们难得的大方了一把。

    有了钱粮支撑,士兵们的士气还不错,而且这次是保卫家乡、守护亲人,斗志也比较高昂。当然前提是伤亡不要太大,否则这些缺少训练的乌合之众瞬间就会崩溃。

    可惜天不遂人愿,鞑子并没有攻打东江军,浩浩荡荡的朝香河县城扑了过来。

    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狂野彪悍的鞑子大军,香河城头的士兵和青壮们面如土色,胆小的甚至双股战栗,尿都吓出来了。军官们不住的喝吗那些瘫软在地的士兵起来准备作战,气氛有些惶恐不安。

    香河县的护城河是从白潮河引的水,但年久失修,淤积严重。虽然最近一段时间有突击清淤,但是效果并不太好。清军骑兵还有弓箭手开始出动,在城下向城头射击,虽然是仰攻,但依然压制得城头的守军不敢冒头,偶尔才有几支箭射下来。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谍影:命令与征服 我在现代留过学 活埋大清朝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大清要完 晋末长剑 我的谍战岁月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不是吧君子也防 大唐腾飞之路 寒门崛起 万历明君 红楼琏二爷 大明烟火 机战之无限边境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蜀汉之庄稼汉 北齐怪谈
最多阅读 诸事皆宜百无禁忌 全世界的醋都被你吃了 江湖三女侠 晋末长剑 折尽春风 穿成反派总裁小情人[娱乐圈] 万历明君 秘密部队之龙焱 沉溺 绝世唐门之黯金圣龙 北齐怪谈 风声 三国:开局抢了蔡文姬 大清要完 斗罗大陆续史莱克七怪成神之路 斗罗:从俘获教皇比比东开始 三国之开局诛杀大耳贼 大汉帝国风云录 明末:帝国崛起 红楼琏二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