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香炉紫烟(十三)(第 2/3 页)
接下来的半小时,我们用了半盒烟,一包压缩饼干,两瓶二锅头,把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串联,对整件事有了个模糊的概念。
假设李白、苏轼以及唐宋诗词书画名家,对于庐山异于寻常的浓厚兴趣,实则是为了寻找桃花源(这几乎可以确定)。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暗示确定有这个地方,并且曾经去过桃花源(晋武陵捕鱼人,很有可能就是陶渊明本人,只是以他人称呼代替。之所以会有这种推测,中国古文中,对于人物称呼,虽然会以地名替代,但是即便不写名字,也会有姓氏)。
那么,陶渊明是如何得知桃花源的呢?很显然,绝不是文中捕鱼偶入,否则庐山虽大,几千年也不至于能隐藏这么个地方,这么多人。
也就是说,陶渊明也好、李白苏轼也罢,历朝历代文人骚客,他们都从某种途径得知庐山有桃花源。
然而,为什么只有陶渊明找到了桃花源,而陶安然、陶清怀以及他们迁居的桃花峪,于陶渊明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
无论是姓氏(都姓陶),或者居住地(都以桃花为名),这绝不是巧合。
从房车里偷走诗抄本的“那个人”,与陶氏父子达成协议,拖出我们赶赴庐山,显然他的目标也是桃花源。
山魈突然出现,说的那番话,似乎预示着,我和月饼才是真正能解除诅咒的人。
那么诅咒是什么呢?
抛开这个问题不想,如果只有我们能解除诅咒,“那个人”显然就算是找到桃花源,也无法进入。或者说,他根本无法从《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中找到线索。
及至我们沿河而上,遇到蛊控人鱼,九死一生并且在玉,洞里发现了《桃花源记》原文,才大概推测出此行真正的目的。
我们在河中遇险,生死关头,扔出绳索把我救上岸的人,是否就是“那个人”?依着他的秉性,绝非什么好心,无非是在我们找到桃花源之前,还不能死。
那只怪物,不管是觅食还是为了救我们(我更相信是后者),将人鱼消灭干净,自身却中了腐蛊(月饼检查人鱼断肢,从中寻到了腐蛊),须臾即死。
换个角度说,人鱼原本就是为了对付怪物。而最初人鱼的目标仅仅是我,对于月饼视而不见。直到他在河中为了保护我,才发起攻击。
那么,我和怪物之间,或许存在着某种联系,使得用来解决怪物的人鱼,袭击我。
讨论到这里的时候,月饼提出了一个更离奇的设想——蛊控人鱼,从下蛊时间判断,最多一年前置养于河中。我的出现,激发了人鱼的蛊性,怪物感知我有危险,才破山而出,救了我的命。
我,其实是,引怪物出来,消灭怪物的,鱼饵。
而怪物,则是守护桃花源不被发现的屏障。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