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恐脸症(第 2/3 页)
韩牧之拿出手机:“可以试试搜一下微信。”韩牧之搜了她留下的电话号码,果然可以查到,陌生人还能看十张照片,韩牧之点开指给我,“就是这个。”
我仔细看了看,没看出端倪,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个女人,五官也很端庄秀丽。我同意了韩牧之的要求。可是却一直没收到她的预约电话。
之前答应白队去滨海分局做的讲座,时间马上就到了。我每晚都得在驿桥加班整理案例,韩牧之都会等着我,给我带点宵夜。让我加班的晚上,不会那么孤寂冷清。
讲座在周五,来了不少听众,白队向我介绍了几位领导,我晕头晕脑的也记不住谁是谁,只记住一位姓“梅”的领导,因为这个姓很特殊,他又在一众警察里格外英俊挺拔,所以记得牢。
我以绘画分析作为侧重,毕竟对于警察来说,通过绘画了解分析犯罪心理,是对现有犯罪心理学的有效补充,也最实用。只是我没想到,讲座格外成功,以至于又增加了几场。
一个下午,杨意泽带来一个陌生人到了驿桥,向我介绍:“辛姐,这位是南城东坪监狱教育科的许警官。”
我有些诧异地和他握了手,许警官直接表明来意:“辛老师,之前我们政委听过您的讲座,很受启发,回来之后我们开会决定,能不能请您为服刑人员进行艺术治疗呢?”
我愣住了。给服刑人员进行艺术治疗在美国是有的,并不罕见。可是我心里有些打鼓,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是比较特殊的群体,而我并没有此类相关的经验。我把我的顾虑说了出来。
许警官说道:“我们也讨论过,这是一次尝试。所以我们都在摸索,没经验不要紧。听说国外有这样的方式,国内也有几家监狱开始了尝试。我们现在给服刑人员进行的教育,主要是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些。而艺术治疗更加趣味性,对于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效果可能更好。”
我考虑了两天,在韩牧之的强烈反对下,还是答应了。我的骨子里,终究是有种“拧巴”的东西,可能就像陆曾翰说的,姐姐是通才,而我比较“专”,对于专业里的任何一点陌生的知识,都要去探究。
想到陆曾翰,我甩了甩头,近一个月了,我拼命地用忙碌来忘记这个人,可是忘记一个人,怎么这么难呢?反而是“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我可真是没出息透了。
不能再这样下去,我定了定神,给Katherine发了封电子邮件,她有过给服刑人员做艺术治疗的经验,请教她是再好不过了。
又是一个独自看方案的晚上,莹莹推门进来,看我还在台灯下工作,莹莹有点愣:“可乔姐,你还没睡?”
我抬头看了看表,“都要十二点了,你和杨意泽干嘛去了这么晚?”
“我——”莹莹想说什么欲言又止,目光看着我很飘忽。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