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第一批土豆收获,李世民又要来了(第 2/4 页)
最终,在第七天过后,三十人全部选出,大唐天工院也正是宣布组建完成。
李言特地花费了一笔铜钱在城中购置了一个宽敞的院落,做为大唐天工院的落户之地。
当然,这个院落的位置算不上繁华,若是用现代话描述,那就是妥妥的长安七环外地域。
就这样,悬挂着复刻自李世民亲笔提下的“大唐天工院”五字牌匾,大唐天工院正式开工。
李言的第一项目标就是手摇纺织机及其相关衍生物的研发。
大唐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任务,自然是提高生产力使得大唐获得更强的接受能力,以免在外来的不断变革中突然失控。
至此,李言似乎再度沉积了下来,一连两个月的时间里,李言的名头很少在长安城中引起广泛的讨论。
只不过,李言这两个字热度的平息也就这两个月的时间了。
这两个月是大唐的春季,刚好是适合土豆生长的时间。
因此在时间跨入五月的时候,土豆便已然成熟。
一则“定北侯为大唐带来亩产数千斤作物”的消息,在短时间内就席卷了整个大唐!
在某些地区,甚至有人把土豆成为“李侯薯”,以此彰显对李言的敬重。
土豆成熟之后,李世民也是很快给出了反应。
先前立碑借到的粮第一时间予以归还,甚至为了彰显朝廷的大度,李世民还多还了百姓一成。
只可惜,大部分选择的都是用捐粮来换取名传后世,选择给朝廷借粮的人还在少数。
于是乎,当李世民统计完土豆收获后的储量后,便毅然决定,归还当初捐粮者八成的粮食!并且捐粮的石碑依旧会永久保留,使捐献者的名字永传后世。
得益于这一番骚操作,李世民在民间的声望顿时高了一大截。
几乎和土豆的发现者李言有的一拼!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