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电磁轨道发射器(第 4/4 页)
学者拿出它,也是为了从“外星人”这里得知是否具有可行性。
“按照你们设计的尺寸,问题不大。”章鱼说了半句,看向学者,“想不想听听经典的电磁轨道发射理论?”
“好哇好哇。”
章鱼不含糊,直接说:“以2到2.5倍音速射出,火箭第一阶段维持速度提高高度,避免气动加热现象带来麻烦,第二阶段和正常火箭发射一样。”
火箭发射过程中,不加速也不减速略微浪费燃料,但如果能全程避开气动加热,那除了发动机区,整个火箭就不需要隔热手段啊,可以直接上最轻质的铝合金,这同样能节省一部分重量。
总之当火箭能从电磁轨道获得初始速度时,里面的名堂就多了,能节省下来的重量远不止土球科学家设想的40%。
章鱼认知的历史中,电磁轨道发射器的应用时间跨度很长,比土球现有火箭历史长好几倍,在大吨位高频次太空电梯登场之前,它一直都是跨大气层天地运输体系的主力。
经历过各种理论争论的阶段,最终获得广泛应用的,就是他概述的2到2.5倍音速突破稠密大气的体系,其优势包括全程可控度更高、载荷比值合理、抗大气阻力能量损耗有限等等。在所有理论体系里,它各方面分值都不是最高,却有着最高综合得分,总之就是好用!
这边有了准信,c国又动起来。
不是上赶着配合外星人,而是按前面的发射方式,哪怕以c国的国力和战略资源储备也有些扛不住,对于以后能不能快速有效的推进太空工业计划根本心里没底了。
既然已经确认了电磁轨道是突破大气层方式的必然方向,那就赶紧的推吧。
全国范围内……主要是偏南方,寻找深度三百到六百米的竖井。
类似的竖井其实有很多啊,大部分都是打隧道双向施工需求留下来的,部分隧道已经因为替代线路等原因,使用率很低了,干脆封停,以后再对替代线路进行拓宽作业。
话说回来,替代线路拓宽的必要性都不大,因为现在的海洋贸易环境,根本不足以支持人人有车开的愿景,机动车保有量下降趋势明显,还谈什么拓宽呢,没那需求了都。
全国挑选了二十处符合基本要求的竖井,然后等科学院的论证、小型实验、再论证。
基本方案拿出来,最后确认了三处竖井作为未来改建电磁轨道发射器的基础。
这三处竖井有个共通点,竖井连接的隧道外,都有一段斜坡,并且最近的铁路运输线可以直接通过公路转运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