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上太空(五)(第 3/4 页)
正式行动,导弹准确命中。
低轨道的一群已经调整好姿态对着小行星的卫星,拍照的拍照,侧波段的侧波段,很快计算出剩余主体的轨道偏移量。
按计划,最好的结果是一导弹上去,直接把小行星的速度制动到人造卫星的水准,那样后续的燃料消耗比较小,甚至可以考虑捕捉器以后再用。
但爆炸这个东西,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和现场勘测,肯定没办法那么精准。
最终,剩余不到一千吨的主体,还是比同高度人造卫星,快了两百米秒。
看起来不多,但是一千吨的东西要获得两百米秒的速度,哪怕在太空里也要耗费巨量燃料。
不过导弹攻击到底还是大幅度降低了小行星的速度,因此其轨道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远地点距离从三百万公里,缩减至……刚好会被月球捕捉撞上去。
差了点,只能上了。
在1800公里高度轨道待命的捕捉器继续升轨,在小行星变轨后1900公里近地点之前与其汇合。
什么?碎片?
几千公里外的碎片按球面非均匀分布、非匀速散射出去,其中大部分是远离土球方向的,捕捉器被直接命中的几率几乎没有。
接下来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轨道微调,捕捉器才把小行星主体抓住,打孔抓牢时距离近地点仅剩三小时十二分。
捕捉后进入更紧张的阶段,通过捕捉器主体的各种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地表c国调动了几十台超算,来运算各个方面,整体质量重心位置,整体推力方向要如何调整,后续推力方向怎样等等。
距离近地点剩余一小时五十二分。
捕捉器在成功捕捉后首次点火,只开了2%的推力。
这里是对前面计算参数的一个反馈,小行星的移动方向、抓取结构是否有位移等等,都会决定接下来的策略。
距离近地点剩余一小时二十六分,推进策略小幅调整,推力增加至16%。
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本次在太空里用的推进器,和地面用的大有不同,是给登月计划准备的发动机类型,推力较小,燃烧燃料的速度相对慢一些,但每吨燃料产生的米秒数(比冲)更大。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