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从此争分夺秒(第 2/4 页)
回到了北京,苏长青随即投入《钢琴教师》的后期制作。
进北影厂的时候冯导《甲方乙方》刚制作完成不久,两人在楼道里碰上了。
“苏导可真是神勇,这转眼间就又做了一部,兄弟们实在是汗颜。”
“冯导不也忙着呢么,要汗颜咱们一起汗颜。”
苏长青这两年剧本创作过程中有许多心得,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必须弄明白了才能写得好。
比如刚才冯导这句话放在东亚三国,只要调整一下用词,语意是可以通用的。
但一个欧洲人或者米国人,在赞扬完别人后加一句我非常惭愧,恐怕会令听者愕然:“好奇怪的话,这是和我在攀比吗?”
苏长青相信冯导说这话没有攀比的意思,只是通过自我贬低来奉承人,这是东方人的客套方式,
冯导自我定位非常明确,从之后的发展就能看出来,虽然他也是能导能演能编剧的多面手,而且都拿出了成绩不错的作品,但从没有参加过欧洲三大电影节,非常理智。
简单说就是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很客观,不掺和不擅长的事。
这个说起来简单,其实能做到的人并不多。
实际上两人的选择各有成功之处,两年后冯导成为中谊兄弟公司唯一的签约导演,而后凭一己之力撑起了这家公司的门面,最终成功上市,他自己也变现了几个亿。
只能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道路,不好评论高下。
就像苏长青对冯导拍的东西感兴趣,他对苏长青拍的题材也不感冒,二人之间并没有互相羡慕嫉妒恨的必要。
所以相比较张导、姜导,苏长青反而与冯导更容易成为朋友。
不过苏长青不太愿意和京圈的人走太近,保持点距离大家都更舒服些。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