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 江南游春(第 3/4 页)
如果非要外任的话,这些官员就会带上胥吏。
所谓“胥吏”,其实就是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官吏等等。
说的再直白一些:就是官老爷手下那些具体办差的人员。
他们或管钱粮,或管徭役,或管文书,受制于官,又佐官治民,是官民连接的枢纽,虽然身份不高,但是手握实权,实惠很大。
但是问题也就在这:因为这些官员从广东、福建过来,所以同北方官员在一起沟通的时候,两边人都听不懂彼此说的话。
简直是满头雾水,非得倚靠胥吏来做两边翻译。
有时候一件简简单单的小事,却要费力地沟通上半天。
有了言语沟通上的隔阂,官老爷们时间久了,也渐渐失去了耐心,只觉得用口头语言沟通十分麻烦,于是最多写写文书沟通,剩下的实际工作全都扔给了胥吏之手。
这就存在了很多潜在的隐患和弊病了。
胤禛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居然一个个只能“纸上交流”,岂不是给了下面一群胥吏们可乘之机?
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而如今岂能与胥吏贡天下?
他于是坚定地认为:根治之法,在于“正音”。
也就是北京官话的普及。
其实就在去年,胤禛已经在不少地方都设立了“正音书馆”,专门用来推行北京官话。
苏浙一带也有设立。
如今,前来迎接的苏州官员跪在万岁面前,磕磕巴巴的说完了一口带着浓重江南口音的官话,抬头看见万岁的脸色不大好。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