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七七八章 草原的畜牧革命(求月票)(第 1/4 页)

    虽然李轩本人对‘黄河水清’一事不甚在意,甚至认为这是黄河上游大规模干旱的预兆。

    不过他还是低估了此事对于大晋民心,对大晋士林的影响。

    随着黄河河水越来越清澈,整个大江南北都为此躁动了起来。

    到了十月中旬,这股子妖风已吹刮到了草原上。

    所谓‘妖风’一词,是由‘前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现任‘宁远右布政使’张九龄单独认定的。

    与张九龄同属‘宁远都指挥使司’的其他文官们在闻得此事之后倒颇是欢喜,与有荣焉。

    毕竟故老相传,圣人出则黄河清。

    这个应运而出的圣人,自然不可能是监国长公主,也不可能是那几位辅政的阁老。。只可能是当世理学护法,真正执宰朝政的汾阳郡王李轩。

    这位汾阳王不但是当世声望崇高的钜儒宿学,一身浩气琉璃,还著作有《格物》,《政论》这等经世致用的鸿篇大作。

    关键是其文治武功,也足以与昔日扶保幼主,使姬周得两千四百年天下的儒家圣人‘周公旦’比较。

    他们认为‘黄河水清’这一天兆可谓正合其时,是天意对汾阳王功绩的认可。

    张九龄实在受不了这些同僚对李轩的吹捧之词,他一大早就从衙门里面跑了出来,冒着风雪往‘宁远城’的北面方向走。

    朝廷在不久前设立的宁远都指挥使司,其管辖范围大约就是昔日宁王藩的辖地,也就是鞑靼左翼加上朵颜三卫的地盘。

    宁远都指挥使司的首府,也设在了昔日宁王藩的王都‘大宁城’。

    张九龄准备赶去的地方较远,叫做‘大宁第九卫’。

    那是大晋讨平蒙兀之后,将众多鞑靼部落打散整编出的一个卫所,一共有三个千户所,二十四个百户,分布于大宁北面那一片广达三百里的草原上。

    在破敌山那场大胜之前,汾阳王曾经上奏朝廷,请朝廷在漠南漠北直接开衙设省,编户齐民。

    可此举却遭到几位辅政大臣,还有以他张九龄为首的众多清流的群起反对。

    当时的许多朝官都认为在草原一地只能仿效汉唐,采用羁縻之策。坚信汾阳王设立流官,编户齐民之策绝不可行,他们断定这只会将蒙兀人激怒逼反,并为日后埋下无穷隐患,让朝廷在平乱过程中耗尽国帑。

    汾阳郡王无可奈何,只能退一步,转而在五军都督府的架构内,于漠南漠北筹建四大都指挥使司,用于争取几位辅政大臣的支持。

    当时还担任左佥都御史的张九龄,还为自己挫败汾阳郡王的企图得意不已。他想如此一来,一旦漠南漠北有失,那么责任都是汾阳王的。

    四大都指挥使司隶属于卫所军系统,也就没可能从户部拿钱,从朝廷获取资金支持。

    他没想到的是,李轩数日之后就在‘破敌山’取得国朝以来未有之大胜,全歼了蒙兀近百万大军,一战将蒙兀的国运打崩。从而挟辉煌战功南归,压服了整个朝堂。

    然后他张九龄就被李轩委以重任,平调到了草原,担任宁远都指挥使司的‘右布政使’。

    大晋的都指挥使司,是没有布政使这个官职的。

    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是大晋太祖在各地行省设立的机构,三司之间彼此平行,不相统辖。

    不过李轩在漠南漠北设立四大都司,就是为了日后设立行省做准备,所以在这四大都司之下,另设了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一主政,一主刑。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神话之后 仙人消失之后 彼岸之主 五仙门 叩问仙道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玄鉴仙族 阵问长生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魔门败类 我在凡人科学修仙 山河志异 武圣! 盖世双谐 修仙琐录 过河卒 剑啸灵霄 志怪书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最多阅读 洪荒之截教仙童 大夏文圣 剑来 异香 仙逆 邪帝狂妃 修炼9999级了老祖才100级 绝世神主 逐道长青 阵问长生 武圣! 我师叔是林正英 诡异降临 谋局 山海为龙 洪荒:截教副教主 洪荒之青虚 彼岸之主 不朽凡人 玄鉴仙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