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吃“大户”(第 3/4 页)
徐翀和陈佳玉觉得这会儿日头好,就让人搬了桌椅来,小夫妻两个拉着两个小侄女一块儿品茶赏风景。
陈佳玉如今愈发有孕态,她面上都是即将为人母的圣洁的光芒,双手时不时在隆起的小腹上抚摸两把,慈爱之情溢于言表。
徐翀呢,和侄女说着话,腰还放在陈佳玉后边若有似无的环着她。
陈佳玉不好意思,不动声色推了两下,徐翀依旧我行我素,陈佳玉素来不是他的对手,更没有他脸皮后,只能就这般坐在凳子上。
说到闵州的风土人情,最有发言权的还是陈佳玉。
她毕竟是闵州土生土长的姑娘,即便早年在山中住了几年,之后过的也都是贫民的日子,在闵州时根本没享过什么福。但是,闵州大户人家吃用什么她不知道,怎么过日子她想象不出来,闵州小民小户是如何过日子的,她可再清楚不过了。
且因为是贫民百姓,世面上对她们束缚更少,她走街串巷,几乎整个闵州城多去过。
陈佳玉说,“一开始我们住在城东,那边有个码头,常年有南方的货船在这边停靠。哥哥靠给人扛货维持生计,他担心我距离他太远他照顾不到,就咬着牙在临近码头的村落租了一间平房。我和哥哥就在哪里过了几年。我会些刺绣,闲暇时给人做些缝补的活儿,也能挣几个铜板。”
又说,“后来哥哥肩膀拉伤,大夫让好生歇息一个月。恰好我们之前租住的院子卖了出去,我和哥哥干脆就从城东,跑到了城西。城西多商贾,有钱人多,在这里我去铺子里接了刺绣的活计。能绣些荷包、帕子之类的买过去。只是因为我在尼姑庵里学到的刺绣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绣法,全靠针线匀称平整人家才收我的。不过总算比之前多挣几个铜板,日子也还过的去。”
“西城有家羊汤馆,老板据说是从朔州逃荒过来的。我和哥哥因为没有更多资财,基本鲜少开荤。偶尔一年半载才能吃上一顿肉。而那羊汤馆就在我去商铺的必经之路上,每次从那里经过,我都要用帕子捂着嘴巴,生恐口水流下来。”
那时候日子是真窘迫,且她因为出身,也特别在意旁人异样的眼光。
但也没办法,日子实在是清苦。有时候即便你想多在意一些别人的看法,都无暇顾及。
不过好的一点是,她和哥哥总算都平平安安长大了。如今他们日子过得好,以后也会更好。
只是想到哥哥日子好过的原因,陈佳玉心中就生出些愧疚。她嗔了徐翀一眼,有些话想出口,却终究是没说。
她也是和徐翀成就后许久才知道,自家兄长开的陈家皮货铺所用的所有皮毛,原本是二嫂给自己准备的。
二嫂想在闵州开分店,可三郎想让她无后顾之忧的嫁给他,就截了二嫂的胡,让二嫂为大哥做了嫁衣裳。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