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文选与武选(第 3/4 页)
很快到了文选和武选取仕当天,武选由墨河主持。他虽不是官身,但总督身边亲信这一身份,足以让他在整个江南横行无阻。主持一个小小的武选取仕而已,墨河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资格。
至于文选,则是由徐二郎亲自主持。而文选取士的题目,自然也是徐二郎亲自命名的。
参加文选取士的学子足有千余人,这其中有秀才功名的占了绝大多数,举人也为数不少,甚至就连进士,也有几个。而其中有三人尤其让徐二郎多看了几眼。
其中一人乃是他的同科。两人际遇不同的一点在于,徐二郎是那一科的状元,而陈赟落到同进士里头。
陈赟年纪四十上下,算起来也是三十而立时中了同进士。这不能算出挑,但能榜上有名,本也不是凡俗之辈。
只是这人运道上尤其差了些。
他考上同进士后,准备参加翰林院的选拔考试,好让仕途更好走些。结果就在考核前两天,家中传来父亲激动之下猝死过去的消息。
父母去世,官员丁忧三年。这位虽然还不是官员,但父亲去世了,他也是要立马回去奔丧的。
别说什么参加完翰林院考试再回去的话,连父亲的丧事都能弃之不顾,只顾着自己的前程仕途,这样的人在朝中是站不稳脚跟的。
允文帝重孝道,对此事尤其看重。他若真个留下来考试,别说考不中如何,就是考中了,人生中也留下了磨灭不掉的污点,他也得到了上位者的厌弃,一辈子别想被重用。
可就是这般回家奔丧……要知道往前数三届的进士和同进士,如今还有不少在京城坐冷板凳,等待外放的机会。
他这一走,三年不能入京,等到出了孝,有谁还记得他?他还有出仕的机会么?
不走不成,走就相当于抛弃了仕途,这人陷入两难,可留给他的只有一条出路。
这位徐二郎的同科就这般回了江南给父母奔丧,然后三年出孝去到京城,想给自己奔个前程。可惜,新一届的科举刚刚结束,本期的同进士和进士们还无处安置,往届的还努力钻营博个出路。他缺席这么几年,又没有钻营的资本和讨好的能力,最后在京城呆了半年,到底郁郁回乡,在祖地开了个私塾,教导学生。
十年过去,他倒是成了乡镇里颇负盛名的先生,可反观与他同科的徐二郎,已经是主宰两江的正二品总督。
第二个让徐二郎多瞧了两眼的人,乃是李和辉介绍来的,也是和他交情颇深的一位……表兄弟。
此人身份上颇有点特殊。
他是外室子出身,且还是一位侯爷的外室子。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