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回河州(第 2/4 页)
看来,那位王爷还没死心。
李和辉突然开口,“陛下有意放我出去为官。”
他话音才刚落下,宿迁就迫不及待接了一句,“你想外放?”
徐二郎却道,“陛下有意培养你做股肱。”
这是事实,毕竟若不是真心疼爱这个侄子,且准备将来重用他,允文帝怕是不会想到要将侄子外放出去。
遍观朝堂,二品以上官员不管是不是世家出身,全都有外放经历。也只有在下边磨砺过,资历和经验都攒足了,以后步步高升才不是梦。不然只指望在京城按部就班升迁,一来太慢,二来不了解外边民生,就如同万丈高楼地基没打好,之后做什么都不能得心应手,也不能有服众的本事。
徐二郎就说,“外放也好。正好趁年轻多去几个地方,以后陛下提拔起来,才不会有人说闲话。”
李和辉闻言点头,“我也是这个意思。”
李和辉如今也不在翰林院当差了,而是在大理寺。早在上年他已经入职大理寺了,也是上年,徐二郎攒下大功劳,还请示陛下如何处置吃里扒外的世家。
之后允文帝写了圣旨,还特意点了一名大理寺官员前去河州协同“办案”。当时李和辉有意争取一下前去河州,毕竟那时他和翩翩的婚期还没定下,想着亲自过去卖个惨,好让未来的大舅哥心软。
然而允文帝担心他威严不足;更是忧心那个时节去河州,他冻坏的身子;还不想他被朝堂上的世家忌惮攻讦……出于种种考量,李和辉没有去成河州,而去河州的是大理寺出了名铁面无私的一位官员。
这事情就不说了,且说李和辉在京城呆了几年,也有出去走动走动的意思。
他还没入京前随祖母住在仓平老宅,那时一年里总有一半日子是在外求学。日子过得惬意潇洒,倒是入了京城,言行举止处处要符合一位皇室宗亲的身份,他多少还是觉得有些束缚。
宿迁和徐二郎听到他有这个意向,就都点了头,说他,“出去走走也好。”
随后徐二郎又问,“陛下可给你定下去哪个州府?”
“这个还没说好。”李和辉有些好笑,“陛下有放我出去的考量,可似乎担心祖母会不舍,倒是想让我想说通了祖母,他才好安排。”
徐二郎和宿迁闻言都忍不住勾起唇角。
允文帝性喜女色,还与诸多朝臣的内眷勾缠不轻。于私德上,他有些亏欠,行事也不够果决。但这皇帝还是有颇多可去之处的。就比如他仁政爱民,知人善用,顾念旧臣,还特别重感情。
当然,这个重感情,是他的好处,可也因为重感情,在某些事情上就迟疑不决。
就比如肃王这件事,若按徐二郎和宿迁的意思,自然是先打压下去为好,可陛下全然没这个意思。就怕之后酿成一场连陛下都控制不了的灾祸。
说完李和辉,徐二郎又看向宿迁。
宿迁摆摆手道,“我如今先在吏部干着,等什么时候腻了,我再出京转转。”
徐二郎想想宿迁的职位,吏部的员外郎,很多宗卷其余几部的官员不能借阅,但吏部的官吏都是可以阅读的。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