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好诗(第 2/4 页)
这诗其实是安史之乱后,大唐诗人李贺写的一诗,只是被李安改动了两个字,将关山改成了安东。
毕竟,情况有所不同吗?安史之乱后,大唐急需收复关山五十州,而此刻,大唐并没有丢失这些土地,只有安东都护府等边远之地丧失了一些土地。
自从大唐帝国与新罗联军大败高句丽之后,大唐便在高句丽之地建立了安东都护府,治所就在今天的平壤,统治区域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括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面积非常广阔。
但随着渤海国和契丹族的强势崛起,大唐的安东都护府遭到了重大威胁,并不断迁移治所,上元三年治所迁往辽东城,仪凤三年迁至新城,万岁通天元年,由于契丹族反唐,大唐朝廷与安东都护府的6路交通竟一度被中断,开元二年治所迁往营州。
从平壤一直迁往营州,这不仅体现在治所的位置更靠近内地,更反映了大唐朝廷对安东都护府故地的控制越来越薄弱,原本属于大唐安东都护府的地盘,现在很多都已经不在属于大唐,或者说名义上属于,但实际根本就无力控制,而且,还要随时面临东北各族的反叛。
李安这诗提出收复安东五十州,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要兵攻打渤海国和契丹族,从而彻底解除这一威胁,让安东都护府一带,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挑衅强大的大唐帝国。
至于安东一带脱离大唐控制的州郡,则远远不止五十州。
李安的豪情已经显露出来,这让身为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有些坐不住了,李安诗中所表达的是收复安东都护府失去控制的州郡,而安东都护府的治所就在营州,这一块正是他负责的区域。
也就是说,李安这诗表达了有志气大唐男儿的英雄气度,但在安禄山耳中,却大有催逼和指责之意。
安禄山毕竟在营州呆了很多年,但并没有解决渤海国和契丹族的问题,甚至,多次被奚族和契丹族打的大败而逃,就更别提有效控制这一区域了,如此,在听了李安的诗之后,心情自然非常不是滋味。
当然,安东都护府出现如今的局面,也不能全怪安禄山,毕竟,安禄山麾下的兵马并不是很多,而渤海国和契丹族等势力却颇为强大,他们在远离大唐行政中心的东北一带建立强权,大唐国力虽强,但需要应对的邻居也比较多,自然没有太多的精力应对东北方向,只能采取防守的姿态,在营州设置平卢节度使,防御东北民族的入侵。
“安胡儿,你觉得李将军所作之诗如何?”
李隆基见安禄山神情呆滞,小声问道。
“陛下,这是好诗,安胡儿镇守营州多年,也早存收复安东故地之念,只恨麾下兵少,不能为陛下分忧。”
安禄山反应极快,懂得顺从李隆基的心意,同时,也委婉的表达了自己没有收复安东故地,是因为兵力太少,有暗示李隆基给予更大兵权的意图。
李隆基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看向另外几名武将所写之诗,总觉得没有李安写的有气势,甚至,根本就无力与李安相比。
“陛下,李将军所作之诗,目前当属第一,不过,史将军还未动笔,或许,史将军能写出更好的诗词。”
“对对对,若史将军能写出更有气魄的诗,李将军就只能退居第二了。”
几名大臣兴奋的说笑,不过任何人都看的出来,史崒干根本就没有写诗的意思,甚至,连毛笔都没有碰一下,只顾着将酒水倒入大碗之中。
“史将军?”
李隆基忍不住了,看向史崒干。
史崒干连忙端着一大碗酒水起身,正色道:“陛下,微臣只会率军杀敌,不擅作诗,愿以酒赔罪。”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