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1135章:都来做导演了?(第 3/4 页)

    徐铮因为不甘心只做演员,转型拍《泰囧》、《港囧》,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徐铮都尝到了甜头。即便是《港囧》的口碑在上映时期并不如意,但似乎并不影响票房的稳步前进。

    同样选择喜剧题材的还有大鹏、邓朝、王宝强、陈思诚等,无论在艺术成就上如何,四人都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而今,大鹏、邓朝、陈思成都新电影都排期在列,可见当导演是一件会“上瘾的事情”。

    要说转行做导演,还得追溯到姜闻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国人开始聊“情怀”,似乎就是这部电影的“功劳”。

    而随着孟轻舟横空出世,青春片,也成为了市场青睐和资本热捧的题材。

    邓朝、徐铮、吴景算一类吧,为什么这么说呢,邓朝在导演首部作品分手大师前是什么地位,虽然很高,但感觉和黄晓明陈坤比还是差了口气,而如今俨然中生代第一人,能追上这口气,重要原因就是分手大师的六七亿票房。

    徐铮在泰囧前和邓朝类似,以他的地位,大导演是不会给他主演喜剧的机会的,唯有自己拯救自己了,于是自己找编剧资金投资电影,又找来黄渤王宝强两个活宝,才成就了自己。

    吴景的事今年说烂了。

    这三个人成为一线的时间,正是内地小生地位上升,港台小生地位下降时,当时的资本还是信任港台,这三个不服气不甘屈居人下的演员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地盘上,有着很强的票房号召力,不比外来和尚差。往大了说,他们提高了内地小生的地位。

    这三人,用霸王别姬里的话说,就是自个成全了自个。

    除孟轻舟以外,徐静蕾、苏有朋、钟汉良、何炅都选择用青春片打开市场,第一是受众群体恰好是高消费力群体,高度重合让票房更有保障;其次青春片可以启用新人,在降低成本上也是一种成功。

    但是青春片的扎堆也曾带来恶果。一度,国产青春片被冠上了“翘课、劈腿、堕胎”的标签,每个人的青春不打掉一个孩子都不完整似的,这也是近一段时间青春片黯淡下去的原因。任何时候,大量涌入都不是好事儿。

    除了想在商业上取得成就,就有追求艺术成就的导演。转型,本就是双刃剑。除了青春题材和喜剧题材,一些小众艺术类电影也受到演员转型的青睐。

    2014年陈建兵带着自己的农村题材荒诞黑色幽默电影《一个勺子》,以导演身份杀出来确实让很多人叫好。

    抛开商业化的运作,片子深刻的主题让人窥探到了陈建斌作为导演的野心。斩获了金马奖最佳男主和最佳新导演,大概是对这份尝试最好的回馈。

    同样,年初宣布转型当导演的秦海露也是从文艺片出发的,编剧奖和影后拿到手软的她,在宣布转型后获得更多的是信任和支持。

    回顾15年电影票房,大多数演员转型的导演都交了不错的作业。显然,明星做导演能让资方一本万利,有噱头、有基础、有保障。某种意义上,出品方和明星导演的结合是赚钱的“一剂灵药”。

    为什么转型的都是一线顶尖艺人?

    道理很简单,他们的人气是热门ip,目的当然是为了扩张自身的事业版图了;

    即便是何炯这样的非专业演员,也是主持界的顶一线。这些人转型,本来就有成熟的条件。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讨逆 超级修真弃少 龙王令 盖世神医 1979黄金时代 男神,你人设崩了! 我不是文豪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华娱从男模开始 终极火力 修罗剑神 那年花开1981 巅峰学霸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至尊战王 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大国军垦 混沌天帝诀 离婚后的我开始转运了
最多阅读 捞尸人 好运时间 漂亮朋友 理我一下 丹霄万里 顶级诱捕公式 斗爱之冠 蜜桃甜 覆水满杯 离婚后前妻成了债主 仵作惊华 盖世神医 慢性沉迷 火焰戎装 忤逆本能 山有木兮 完美无缺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冬至 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