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0章:电影有必要很多隐喻吗(第 2/4 页)
姜闻是有戏瘾的,面朝大家伙的公共活动不是拍戏就是演戏,连创作间隙也不落下的演戏,所以在他的这些个故事里他也从不吝于把自个儿变成那样,国内还有哪一位大导演不靠一本正经的台词说教就能把这么多历史里的小人物的生平串在一起,还造出了一种自成一派的荒诞平衡感?
姜闻的故事是他参照现实之后的理想王国,是他的日记,过日子的记录,所以啊才有这样那样的致敬,您这么不屑于此,可知道他在电影里戏谑的那爱写日记的民国人,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是胡适,谁爱看日记啊,可是自嘲归自嘲,包饺子喂猪不还得喂吗。
姜闻是一个细节控,老不正经的讲究人,越老越狂,狂到既要讲究又要怀疑这讲究,可是这狂背后年少有多少稳和反思,只有这五十四年陪着他成长陪着他玩儿的人知道: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
可这混不吝的大小子,也不是总未到伤心处的,人说这人世间一本正经的“有趣”容易,难得是不正经的有趣,为何难得,不就是因为一没几个真愿意脑补的,二则脑补了多半也放不宽私心,更别说放下一切跟你走还能懂点儿心思的人一起玩了吗;
子弹飞了多久梦就做了多久,纵醉生梦死感受不到,咱能也别老背后打子弹了吗。
不少人天天在网络上嚷嚷品味,这东西吧唯一的作用是调动人的感官和感情,就算不能拿来洗眼睛也可以洗耳朵啊,一部电影的ost是血液一样的存在,在电影里更在电影之外,其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台词,就这,音乐也值啊!
人当你是朋友,您非要去做顾客,这情分说到底不就是几十块钱的事吗。
《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是姜闻的北洋三部曲,但全都是借古说今。“说民国,那就没事了,反正民国么,那都是过去的事。”
《让子弹飞》基本上大家都懂,说的是过去的那个时代,解放前到76那个火一样的时代。之所以三部曲中它市场反响最爆,后续热度最持久,主要就是因为讲的是那个男人的英雄传奇,让人看得爽,比爽文还爽。纵然结局时引出与昔日战友分道扬镳,也难掩英雄身骑白马夕阳下向着黄四郎魂灵再度冲锋的豪气。
《一步之遥》说的是之后的时代,是gm宣告失败后的时代,“to be or not to be”,生存与毁灭,被翻译为“这么着还是那么着”。
也就是说,存亡的问题和路线的问题在此骤然交错,“一觉醒来,xxxx了”,陡然涌现的new money想变成old money ,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里,磊落的old money 不仅会被毁灭,还要被泼脏水,被新时代的戏子天王污名化编排,上演一幕幕枪毙马走日的闹剧。
很多人说姜闻拍东西晦涩,姜闻在起角色名的时候可真不晦涩,根本一郎,根本就是野心狼,马走日,马走了,太阳也走了。
一步之遥没能像子弹一样大爆,不是因为拍得晦涩,实在是现实中,王天王们拍的枪毙马走日太深入人心,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评价已经定形了,就算看得懂,这部电影也看着不爽。
而三部曲是顺着一个时间逻辑发展而生的,所以《邪不压正》要讲的故事,绝不是再倒回去谈gm的方法路线,而是着眼未来,讲《一步之遥》之后的时代: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它的主题就是发出一声对新一代年轻人焦急的催促:还等什么呢?
《邪不压正》基本上描述的是一个近乎末日的未来: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