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4章:嫌隙渐生(第 2/4 页)
老万抿嘴白了他一眼,见他抚摸小腹的手往上移动,一把给拽住:“别别别,一会你又要走,万一引出火来,我可没买道具!”
可以,果然是如狼似虎的少妇,老孟哈哈一笑,在万倩脸上亲了一下;
“对了,长城到底怎么样,我下午的时候看了会新闻,感觉所有人都在骂老谋子,真的很差?”
老谋子冤啊!
《长城》本来就是经典好莱坞模式下的工业化流水产品,而且还是其中的残次品。
所谓好莱坞经典模式,指的是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总结的好莱坞经过百年发展,形成的惯用编剧套路。
影片的结构与三流美国西部片、奇幻大片如出一辙。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好莱坞编剧流水线上多人分工完成的行活。
许多人都忽略了这部中美合拍电影的真正制作倾向,“制片人中心制”
电影《长城》作为一部以好莱坞制作团队为主的作品,咱国内不能用中国常见的“导演中心制”去评述。
制片人中心制和导演中心制的本质差别在于,制片人决定拍什么电影,如何拍,拍成什么样。
制片人找剧本确立项目,然后组建剧组雇用导演。
导演来完成制片人意图,制片人中心制是电影走向工业化、电影制作走向专业化的关键环节。
在美国的制片人中心制下,剧组里最懂电影的人应是制片人,电影的全部制作流程、进程和全局都在其一人掌控之中,剧组任何部门、任何成员都蒙不住他,导演也不例外。
美国90%商业片的导演均受雇于制片公司,表现不好随时可能被解雇。
除了独立电影以外,大部分导演并无太多创作自由,甚至都算不上影片的“创作者”,因为约有65%电影的主题、素材都由制片方事先敲定,导演只能做“命题作文”。
而且这篇“作文”还得由片方最终修改,只有10%左右的美国导演能享有最后剪辑的特权。
所以说,在好莱坞,导演就是制片公司的雇工。
轻舟见李瀙已经在准备用餐了,缓慢的把万倩扶了起来,一面走,一面说道:“电影是不怎么样,不过和张一谋没关系,这事不说了,和咱又没关系,你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让我儿子吃好喝好休息好,其他的什么都别管!”
“哟,听你这意思,我就是你儿子的保姆呗,比工具人还不如!”
几人坐下后,老孟懂事的给两位小美女盛了饭,又给老万盛了一小碗汤,吃饭之余又说起自己拍《药神》的一些趣事,轻声笑语中,三女相视一笑,竟然有一种别样的温馨;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