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年,还没过完!(第 3/4 页)
但是,他们这一年的份额,在皇帝的一道圣旨面前,却毫不犹豫的贡献了出来。
江南布料行的掌柜,在亲自入宫觐见了皇帝一次以后,就很干脆的把仓库所有存货的货单交到了户部。
分文不取!
布料行掌柜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皇帝准许他们在这次赈灾的布料上面,打上他主家们的印记。这些年来江南家族的生意主要集中在域外,对内部的影响力已经小了很多。值此机会,还是有必要显示一下自身的存在感的。免得被国内百姓觉得他们跟五姓等是一丘之貉。
能省钱的机会,皇帝又怎么会放过,所以很干脆的答应了下来。
因为江南布料行的痛快,信使出发的第二天,朝廷就开始给灾区的百姓派发布料了。地方县令、里长在派发布料的时候,还会跟百姓们讲解一下这一次的政策。简单来说,朝廷不是在做善事,如今派给百姓布料,来年是要重启赋税的。当然,他们也不会让了叮嘱百姓给制作的衣服中间留下夹层。
朝廷以重启赋税为代价,给百姓发布料的事情传出去以后,令人惊讶的是,并没有人有异议。大唐的百姓,还没有觉得不上税是正常的,只觉得自己这些年来,占了朝廷不知道多少的便宜。如今重启赋税,是应有之事。
相反,朝廷能够体谅百姓,主动做出这样类似于“借钱”的行为,才让人感动。特别是李承乾的一句“让百姓过个温暖的新年”,现在已经成了朝廷的口号,不少经历过隋末的老人,听到这句话就会哭出来。
生在动乱,成长在战火之中,如今上了岁数,才知道这样的太平盛世有多么的难得。
腊月十五发布的命令,一直到腊月二十五,才终于有了回信。因为棉花已经证实确实是好东西,这两年齐鲁之地种植的很多,自兖州而始,只要是种植了棉花的州府,都开始不计日夜的往朝廷派发快马运送棉花。
而且,单单“齐鲁之地”的称呼,是错误的,棉花的种植,恰好是今年大规模的普及了。整个河南道,只要是适应的,基本都种植了棉花。离长安最近的彀州,其棉花的储备充足,五天的时间,甚至已经把棉花送到了金州边缘地区。
贞观十三年腊月,本来是极寒的一个月,但是自兖州而始的运输线,就像是一条传递着火焰的引信一般,将热度和火花,远远的传递到了关内道和山南道。
尽管这一次的运输很难,但是在除夕夜到来之际,除了长安和夏州之间的州府,尽皆收到了棉花。
除夕夜,本来是守岁的日子,但就是今年,皇帝取消了年宴,所有够资格参加年宴的官员,都聚集在尚书省,帮着户部一起调度棉花的转运。
一直忙碌到新年的钟声敲起,坐在首位的李世民才叹了一口气,放下了手里的笔。
坐在不远处的李承乾,也快速的将一个数字填写在单子上,叹了一口气。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