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一起过年(第 2/4 页)
拿着登州的奏折,李承乾一路疾驰的回了行宫。
回到书房以后,果不其然,书桌上已经堆放了好多的奏折,都是距离登州最近的州府发来的奏折。传递公文的信使自长安一路而来,最后抵达登州,这就导致登州虽然是最后一个得到消息的,却是第一个将奏折送来的。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么一来,所有州府的奏折,基本都聚集在一个时间段送过来了。
好家伙,这么多的奏折,全处理完得多长时间啊!
另外,事有轻重缓急,他这个太子都无法轻易决断的事情,肯定是重要的事情,或者着急的事情,要是再送去长安,最后再由朝廷发给地方,不知道要浪费多长时间。按理说,这样的,根本就是脑残才会安排的。
没法说,看着张赟又抬进书房的一大包奏折,李承乾觉得自己接近了事实的真相。
“你是有多狗啊,自己不舒服,也让我不自在?”
朝着长安的方向笔出中指,虽然无奈,但还是坐了下来,开始处理奏折。
再不愿意,事情还是要做的,怎么说他也是太子,不能在国家大事上面跟老爹置气。皇帝就是拿捏准了这一点,才会把这么无耻的事情,做的这么痛快。他可以出招,但是李承乾却没办法拆招。奏折,终究是需要处理的。
正赶上年关,再加上今年已经初见商业的作用,导致今年有关于商业的奏折特别特别的多。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现如今已经把自己的辖区带动的相对富裕起来了。事到如今,就算有些地方官员还存有顾虑,也只能加入疾驰的战车。
“我这里能发展什么”,这就是今年各地官员都在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但是不论发展什么,跟外部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翻看了一大堆的奏折,李承乾发现这些奏折大多都是询问朝廷对他们地方发展的看法的。这真是开玩笑了,如果走正常的流程,这些奏折都会被送到中书省,房玄龄会筛选出重要的交给皇帝决断,不重要的要么他自己批复,要么送到东宫或者户部。然而如今他这个太子不在东宫,这些奏折都会是户部和中书省的活儿。
然而....
让房玄龄或者长孙无忌进行批复,实在是欺负人啊。就李承乾看来,这俩人分明是大唐最聪明的两个土包子。就眼界来看,他们虽然在朝臣中最出挑的,但是放眼全大唐,就只只能算是乡巴佬了。好多地方的产物,这俩人根本不清楚是什么,询问周围无果后,就会臆断一下,再做出决定。至于臆想都想不出来的,他们也只会统一同意。
虽然自认也不是全知全能,但是李承乾觉得自己还是比这俩人强的。
下午回到的行宫,处理奏折一直到晚饭时间,也没见处理完了多少。看着桌子上堆的山一样高的奏折,李承乾对自己年前的生活,基本不抱希望了。这些要是都认真处理完,怎么也得二十七八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