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无事不登三宝殿(第 3/4 页)
最为关键的是今日李三坚是有求而来的,既然是有求而来,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蛮横无理的模样,岂不是不太妥当?若引起对方的反感,那么李三坚所求之事就没那么容易了。
因此李三坚跳下官马,扶着老者,并以后辈自居。
“呵呵,人言李知州年轻有为,现在看来果然如此啊,李知州不愧为我大宋状元郎。”陈光弼随后对身边的一名中年人说道:“义德,还不请李知州入内?”
于是福建路泉州大商陈义德心情极为复杂的,拱手对李三坚说道:“李知州,里面请!”
陈义德就是当年收李三坚祖父符贵等人,采撷的真珠等海物的福建商人,为李三坚的老相识了。。。
当年陈义德与李三坚还就收购真珠一事发生过冲突,随后陈义德提高了收购价格,双方也就和解了,其后不就两人又在路上相遇,陈义德一时心血来潮,还资助当时一贫如洗的李三坚到外求学,应当说,陈义德对李三坚还是有恩的。
而当年的陈义德又怎么知道仅仅八年时光,李三坚就由一名如蝼蚁般人物的,半大的毛头小子,成为了一名大宋引人瞩目的状元郎,天下文魁啊,试问天下能有几名?
随后不久李三坚就成为了堂堂朝廷六品大员,此时更成为了泉州一州之尊,为泉州的父母官,那么换句话说,此时泉州的所有商贾就必须在李三坚的羽翼之下讨生活了,都得仰仗李三坚的鼻息。。。
这也就是陈义德的老父陈光弼,以七十一岁的高龄亲自出门迎接一名二十余岁的年轻人的主要原因。
苍天眷顾某人,何至于此啊?
因而此时的陈义德的心情又怎能不异常的复杂?
“呵呵,好,好,好。”李三坚见到陈义德也是异常的欢喜,热情的连呼三个好字:“当年三坚与陈员外一别,已有八、九年时光了吧?可谓是时光流逝,如流水一般,当年陈员外对李某的恩情,李某没齿难忘啊。”
要知道宋之州府仓储,除了常平仓之外,还有义仓、社仓、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等等储备粮食的仓库。
其中的社仓是由民间人士创建的,是建于乡社,因而被称为社仓。
据说社仓是始于隋、唐,目的就是为了赈灾,只不过这种民间性质的粮仓是非常少的,并且其中又很大部分建立社仓的目的却是为沽名钓誉,为了给自己争一份好名声,而真正用于赈灾的就少之又少了。
商贾或富室无不以逐利为目的,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的关心庶民百姓的生死呢?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