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省试(下)(第 2/3 页)
最令人惊奇的是此人所用的木杯内侧也刻着有字,茶水覆盖后不注意根本就看不出来,此名举子拿起茶杯晃荡晃荡之后,就能看清楚里面的字了。
此人几乎瞒过了所有人,只有一名经验非常丰富的巡铺官看出了端倪,并揭穿了此人。
“我错了。。。饶了我吧,给我一次机会吧。”一名被揪出来的作弊举子哀求道:“我是秦凤路生徒,好不容易才来到京师。。。”
此名举子衣着简陋,一眼就能看出是贫寒人家出身,模样甚为可怜。
不过虽此名举子模样极令人怜悯,但科场之中的官吏们早已是见惯不惊了,不顾此人的哀求,将其架出了科场。
就算这些官吏心中怜悯此人,也不敢徇私,朝廷怪罪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三坚见状摇了摇头,将此道时务策题目抄写在了纸上后,扶着书案,默默的思考这道考题。
“朕惟神宗皇帝躬神明之德,有舜禹之学,凭几听断,十九年之间,凡礼乐法度所以惠遗天下者甚备。朕思述先志,拳拳业业,夙夜不敢忘。今博延豪杰,徕于广殿,策之当世之务,冀获至言,以有为也。。。。。。至于官吏猥多,兵备刓缺,饥谨荐至,寇盗尚蕃,此何故也?”
这道时务策,尖锐的指出了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急,冗官、冗费、冗兵三冗现象非常严重,并让举子们论证恢复新法的必要性。
这道策题也隐含的对宋哲宗赵煦在绍圣年间绍述新法之举歌功颂德。可乐文学
李三坚细细看完之后,就明白了此道时务策的意思,只要是旗帜鲜明、不遗余力的称赞神宗、王安石变法,对赵煦等人歌功颂德,那么剩下的就是文章和书法水平了。
从心里讲,李三坚是赞成变法的,但李三坚数年间亲眼所见,亲身所历,见到了许许多多被贬黜的朝廷官员,如苏轼、秦观等人,他们均是被人打着阻扰新政的幌子,而被流配至天涯海角。
变法是没错的,可有不少人却是打着变法的幌子,行党同伐异之实,此为李三坚所不喜的,党争最后结果就是内耗,耗尽大宋的国力。
“《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李三坚思考良久之后,就提笔破题,李三坚首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赞同变法,其后李三坚也未细想就将自己对党争的看法写了出来。
不知不觉之中,李三坚已经犯了错误,只是李三坚因年龄尚小,自己不明白而已,或者说是李三坚痛惜其师苏轼的遭遇,激于义愤,从而写下了这篇文章。
又或者说是李三坚根本不了解朝廷的政局,根本不知道朝廷目前是何人当政,此前一些传闻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
。。。。。。。。
“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周而三百,此言王官也。昔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盖自九服之外,至于蛮荒,庶邦附庸,莫不咸集。然诸侯各于其国,犹有卿士、陪臣、史胥、徒隶。今天下大小之县,比虞夏之所分封。。。。。。。然又观秦汉故事,秦列郡四十二,汉郡国才百数,守尉之外,长史自辟,掾佐分理而足,此复何道也?试参详之为悉利病。”
这道策题首先简述了虞夏商周至秦汉的历代官制,然后让举子们详答历代官制的利病,表面之上考的是经史,其实针对的是目前宋的冗官问题。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