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百八十六章 刘复下山之翻脸(第 3/4 页)

    这两件事情,在他们两个经验丰富的探子面前,却都有解决办法。

    其中负责点火的探子先是随手在茅草顶子上面点了一把火,让火光出现在部落之中,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当火光出现的时候,最先反应过来的并不是那些正在厮杀的蛮夷之中的青壮,而是那些已经躲藏好,却是一直关注着这里的那些部落里面的老弱妇孺!

    他们不用厮杀,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在部落之中,若是部落里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也会第一时间知道,从而自己也能够做出自认为是最正确的决定来。

    要么反抗,要么快跑。

    早就将这种心理摸透的校事府探子,直接用一把火就将这群老弱妇孺给引了出来,并不算大的火光暂时还引不起那些拼命厮杀之中的蛮夷青壮们的注意,但是那些一直没有放弃过观察的老弱妇孺们果然第一时间让人前来查探是怎么回事了。

    发现只是“意外走水”之后,立刻就开始将刚刚燃烧起来的火势扑灭了,然后便继续往回走去。

    那两个一直冷眼旁观的探子,一直等着他们将刚刚弄出来的火势扑灭,然后悄悄的跟在他们的身后,很快就找到了他们的藏身之处。

    和关押张苞的张苞是在截然相反的另一个偏僻之处,两面都是山岭余脉,后面就是围栏,再之后就是苍茫大山,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之后,他们就能够直接开始从后面逃入大山之中。

    这是他们这么多年学会的技巧,算得上是相当不容易的了,一旦遇到危险第一时间将自己部落的“希望”就保住,这就是他们这种生活在大山之中的蛮夷部落的智慧了。

    找到了他们的藏身之地之后,两个人直接对视一眼,然后露出了一个狞笑,就开始分道扬镳了。

    负责点火的那位直接嘿笑了一声,然后就拿出身上的攀附工具,从旁边的山脉上穿了过去。

    这两边的山脉的确是颇为险峻,若是有士卒想要从两边埋伏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过同样的,一个究竟训练的士卒想要攀附上去,对面也是十分难以发现的。

    虽然汉人的体魄和蛮夷之人或许有些差距,那攀山越岭的本事更是从骨子里差了出来,但是前提是这个探子不是究竟训练的。

    那探子一路借助着专业的工具,攀山越岭十分的容易也十分的快速,很快就钻进了山中,并且朝着这个藏着部落里面老弱妇孺地方跑去,要在最快速度之下,截住他们的后路。

    当过了一炷香的时间之后,突然再次生出了一抹火光,这次的火光不但,但是伴随着火光的还有一阵阵的浓烟!

    一直咋原地等候的探子看到浓烟升起之后直接露出了一个笑容,这狼烟还是相当好用的。

    一个人想要放出多么大的火势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不需要放多大的火势,只需要将随身带着的茅草球等物,很容易就能给一群人造成一种火势很大的架势,再加上就近放上点火的话,十个人里面九个人都会选择绕路而走。

    (解释一个误区,狼烟不是用狼粪点燃的烟,那不是那么回事!

    狼烟是中国古代边防兵发现敌情发信号时在烽火台点燃的烟火,但不是燃烧狼粪而发出的烟火。

    另外,狼烟虽称之为“狼烟”,实际却不是以狼粪为原料,若以狼粪为燃料,很难随时随地的收集到大量的狼粪,并且狼粪燃烧时冒出的烟也不是直直地上升的,这是需要很大的量的,所以说狼烟并不是全部用狼粪。

    狼烟的原材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这些都可 做燃料。

    另外狼烟为什么会叫做狼烟,这其实算是一个文人的误区了。

    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北宋-陆佃《埤雅》中:“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北宋-钱易云: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烟气直上,虽烈风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谓‘堠’曰‘狼烟’也。

    至于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说过,狼肠直,故边塞以狼矢为烟。

    不过到了武人这里就好多了,他们说的是很真实的事情,就是狼烟方面其实是分为南北的。

    明朝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十七《守哨篇-草架法》说:“伏覩祖宗墩法举狼烟,南方狼粪旣少,烟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岂能目视!”

    唐朝的李筌《太白阴经》也有记载,烽火台上须置“炮石垒,水停,水瓮,生粮,干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

    《武经总要》载宋代制度亦于烽台上“安火筒,置水罂,干粮,麻蕴,火钻,蒿艾,狼粪,牛羊粪”

    这里面就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无论是不是当年,北方的狼还是比较到的, 到了南方,狼并不算多,便是牛羊也算不得多么多,所以说才改用其他的东西代替。

    毕竟这个东西,实在是量太大了一些的,唐代《烽式》规定:烽烟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假如以十里一个烽火台,两千里内二百个烽火台来算:一个烽火台仅用十斤狼粪,这次信息传递就需要两千斤狼粪。

    这玩意有没有圈养这么一说,多少人去找这玩意才行?虽然说他也放不坏吧,不过也没有听说过都要用这个,所以除了狼烟的狼粪之外,南方绝大多数用的还是茅草等物。

    同样是在唐朝兵部的《烽式》里明文规定:“每岁秋前,别采艾篙、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放烟之薪”。这说明,烟是由燃烧“艾篙、茎叶、苇条、草节”等而产生的。

    至于这些东西怎么让烟雾更大,这个并不算多难,但凡是有过在农村用柴火灶做饭经验的都知道:要想烟大,点着火以后,在上面加上一层湿柴即可。这样产生的烟,又浓又多,绝对可以拉高雾霾天气指数。

    至于笔直,烽火台的独特地形勉强也能够造成这个样子,至于更多的办法,古人自然是有古人的办法的。)

    而现在他们似乎是没有其他的路径可以走了,想到这里,这名探子狞笑着掏出随身的短弩,就凭着他一个人想要对这么一群“老弱妇孺”大杀特杀那还真是差点,不过吓唬住他们却是足够的。

    当这群老弱妇孺发现自己的身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浓烟滚滚的时候,第一想法就是从这里逃出去,虽然他们知道现在部落里面也不安全,但是当他们后路被断了之后,他们能够做的也就是找到自己部落里面的青壮,让这些人保护了。

    这也是他们的心思,同样也被这两个家伙算准了。

    当这群老弱妇孺们刚刚冲出自己的藏身地的时候,就看到一直突然出现的箭矢射了出来,一箭就将最前面的那个人射杀当场。

    这个变故让他们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不过他们还没有如何反应过来的时候,一只只的箭矢再次出现,这种频率和速度,让那些藏身的老弱妇孺差点都以为自己被汉军给包围了。

    这种想法让他们就更加的惊慌失措了起来。

    而此时藏在暗处的探子端着手中的诸葛连弩不由的有些惊喜。

    “准头差了不少,平稳也不太平稳,而且也容易损坏,但是能唬人啊!”

    他手中的弩箭,就是刚刚一口气连续射出数只弩箭的,靠着一个箭匣装着数只弩箭,能够连续不断的快速将他们射出去。

    算是自己等人来到南中之前,他们刚刚给自己配备的,虽然这西川朝廷很多地方都差了不少,但是这装备方面倒是十分的利索。

    (诸葛连弩这个被称之为古代机关枪的玩意确实是有这个东西的。

    诸葛连弩最开始的记载主要是集中在《三国志》的各个记载之中,以及《三国志》引注的《魏晋春秋》这两部里面。

    《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

    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皆出其意,即指诸葛亮的创意、构思、设计,而由他人具体制作。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书中记载,诸葛亮曾在前代可一次发射多支弩箭的连弩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种“元戎”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长八寸的铁弩箭,提高了强弩的杀伤效能。由于记载过于简略,对诸葛连弩的性能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同时发出十箭,与后世的?子弩很是相似。

    也有人认为它是可以先后连续发射十箭,也就是一种连发弩。但是由于缺乏实物乃至图像等方面的物证,诸葛连弩的结构至今仍是个谜。

    不过在《三国志·杜夔传》之中还有这种记载,《三国志·杜夔传》 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

    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

    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

    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具体的翻译就太长了,作者不多说了大概意思就是什么呢....

    这里的马先生说的就是三国第一怪才大发明家马均了,据传闻他不但见过这种玩意,还对这玩意加以改装过,实在是相当的厉害了。

    大发明家马钧对其进行了改进,改成了一种五十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一种单兵武器,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面也就慢慢的失传了。

    《诸葛亮传》注引《蜀记》之中记载了以为西晋镇南将军刘弘,这位应该是第一个去诸葛亮的故宅之中观赏的主了。

    在《蜀记》之中记载,他曾亲眼见过“损益连弩”是不容置疑的。

    刘弘在“观亮故宅”时却有“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

    另外他失传的时候应该是在宋朝左右了,因为关于它的记载,宋朝还有很明确的记载,《玉海》卷一五十《唐静塞弩》。

    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静塞弩》条说:张云《咸通解围录》——南蛮有执旗者傅城发静塞弩,贯之。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此资料说的是唐时西南民族中还在使用一种弩,当地百姓叫他摧山弩,据说就是当年的诸葛连弩。唐宋时期,西南民族中涉及诸葛亮的类似传说甚多,可信度较差。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割鹿记 别叫我恶魔 怪谈游戏设计师 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 红色莫斯科 他比我懂宝可梦 重生都市仙帝 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 元始法则 我在修仙界万古长青 退下,让朕来 寒门宰相 全职剑修 死灵法师 东晋北府一丘八 我对念能力超有兴趣 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 星空职业者 精灵,谁让他做道馆馆主的
最多阅读 剑名不奈何 女配没有求生欲 着迷 我亲爱的法医小姐 顶级猎食者 是心跳说谎 反派肆意妄为[快穿] 感化主角失败以后[穿书] 隔壁机长大叔是饿狼 疾风吻玫瑰 看鸟吗哥 HP同人之格林童话 嘘,国王在冬眠 宝莲灯之风流猎艳 良辰美景好时光 新婚燕尔 金牌调解员[快穿] 入戏(娱乐圈) 元始法则 第三十二封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