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百八十三章 刘复下山之融合(第 3/4 页)

    鄂焕,高定麾下的部将,但是却并不是他的心腹,两个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交情,而且因为岚山部落那个神奇的族老,这个家伙是南中蛮夷里面少有的讲道理的。

    这样的鄂焕,让刘复都觉得这个家伙绝对不能够就这么老死在这茫茫大山之中,或许跟着韩龙他们走出去,或许无法建功立业,但是他至少也要能够看一看这天下苍生,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才好。

    想到了这里,刘复不由的笑了起来,然后给了韩龙一个眼色,让他不要吭声。

    “族老!”刘复大喊一声,让岚山部落的族老走了过来,“这个家伙名叫韩龙,这段时间他住在这里,同时教导这部落里面的那些孩子,他比某家更加的会教导孩子!”

    “唔?”族老颇有一些惊讶,当初刘复教导部落里孩子们写字读书已经让他很惊讶了,现在居然说这个家伙比他教导的还好,“这个小兄弟住下就可以了,都是朋友,没有必要这么劳累的!”

    虽然脸上一直在笑,但是岚山部落的那位族老还是十分客气的说着不要太辛苦一类的。

    反倒是一旁的鄂焕嗤笑了一声,“看你们年纪轻轻的,你们有什么学识!”

    这句话他用的可是正经儿的汉人话,虽然很是生硬,但是说明这个家伙并不是什么汉人的学识都不懂的。

    刘复听到之后也是跟着冷哼了一声,“鄂焕,今日某家还就让你知道知道,什么叫做真人不露相!

    某家就是一个普通的士子,当初先生教导某家的时候,某家一直在睡觉呢,学识呢也是真的一般,但是这位不一样的。

    某家的这位韩龙兄弟,师傅乃是天下知名的大儒管宁!师爷那是当初天下第一名士,颍川陈家的陈寔!

    你这厮既然会说汉话,那么想必这两个名字你不会是没有听过吧!”

    刘复这个时候是毫不客气的将韩龙的老师给搬了出来,然后直接让众人见识了见识,什么叫做扯虎皮做大旗,用辽东话来说,这犊子装的,那是一点不含糊!

    而鄂焕在听到了管宁和陈寔两个名字之后,也是猛然一惊,朝着韩龙都忍不住拱手,行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礼节。

    这一礼不是因为管宁是什么寒门领袖,也不是因为陈寔是现在颍川陈家的老太爷,这一礼是天下所有读书人都要行礼的, 因为他们两个人给天下所有人,走出来了一条能够读书写字的机会。

    虽然他们两个都是世家子,还是祖上非常厉害的那种,但是他们真的是为了天下寒门走出来了一条路。

    (管宁和陈寔,这是贯穿全书的两个人,尤其是管宁,作者将他写成了戏志才的老师,同时也是韩龙的领袖,也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和经历太过于传奇了。)

    先说管宁,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可以说得上是根正苗红了,但是他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

    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并且都敬重亲善名士陈寔。

    史书记载,汉末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

    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

    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一月之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

    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辽东终老一样。

    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在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的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宜。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宁往见度,语惟经典,不及世事。还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遂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度庶子康代居郡,外以将军太守为号,而内实有王心,卑己崇礼,欲官宁以自镇辅,而终莫敢发言,其敬惮如此。)

    在此之前,管宁也只是一个隐士,为了能够过上自己心中的生活,所以他选择了去辽东,而且去辽东之后他也是安心教学,在政治上其实,他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这是在此之前。

    黄初四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大人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而这个时候,辽东也出现了一些变故。

    当时公孙康已死,因其儿子年幼而由其弟公孙恭嗣位,但公孙恭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身体虚弱不能治理,而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才智出众。

    管宁担心祸乱将起,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亲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

    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时,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管宁在辽东,有三十多年,和公孙家的关系也算是非常的好的, 在离开之前,他就已经将自己的意思,托付给了公孙家的人,只不过公孙恭能不能听,那就不是他管的了的了。

    管宁回到中原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依旧在幽州塞外待着,还没有想好去哪里,在这里,他住的也是非常的习惯的。

    为此曹丕也没有什么办法,而且说实话,曹丕对于管宁的执政能力也是报以怀疑的,虽然他需要些许寒门出身的人来做事情,但是管宁这位在寒门之中,威望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徵之。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管宁能力如何,在辽东之时,至少说明他的教化能力那是相当的强,再说他的谋略,一眼能够看出来辽东的问题,说明他的眼光也是相当的赞了,最后说他的综合能力。

    管宁没有从政,但是他有两个朋友,最出名的就是和他并称一龙的那个华歆了,他最后在文帝时期是司徒,在明帝时期是太尉,不说其他的各种能力,至少谋算和朝堂上,没有说他不好的。

    但是华歆对于管宁那是真的不遗余力。

    黄初四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大人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管宁回到中原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黄初七年五月,曹丕驾崩,明帝曹叡即位,于十二月改任华歆太尉,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曹叡没有同意。但还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与此同时,当时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明帝即位,太尉华歆逊位让宁,遂下诏曰:“大中大夫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囊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魏受命,则襁负而至,斯盖应龙潜升之道,圣贤用舍之义。而黄初以来,征命屡下,每辄辞疾,拒违不至。岂朝廷之政,与生殊趣,将安乐山,往而不能反乎!夫以姬公之圣,而考德不降,则鸣鸟弗闻。以秦穆之贤,犹思询乎黄发。况朕寡德,曷能不愿闻道于子大夫哉!今以宁为光禄勋。礼有大伦,君臣之道,不可废也。望必速至,称朕意焉。”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司空陈群又荐宁曰:“臣闻王者显善以消恶,故汤举伊尹,不仁者远。伏见徵士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前虽徵命,礼未优备。昔司空荀爽,家拜光禄,先儒郑玄,即授司农,若加备礼,庶必可致。至延西序,坐而论道,必能昭明古今,有益大化。”

    这两个人代表了什么,代表了朝堂之中的小半实力,为什么说是小半,因为另外的大半,一边是军方的曹真和曹休,一边是司马懿,作者在这里甚至都可以断定的说。

    他们两个货举荐管宁并不是因为管宁的能力非常的出众,或者说他非常的适合在什么位置,这两个家伙举荐管宁,作者觉得,这就是为了能够让管宁对抗愈发壮大的司马懿!

    曹叡又下诏给青州刺史说:“管宁坚守道德操守,潜隐海角,接连颁下诏书,违抗命令不来就职,逗留在他的居处,从事他认为高尚的事业。

    虽然有隐士高人的操守,而失却考父增益恭敬的义蕴,使朕虚心等待已有年余,这怎样说呢?他白白想要自安,朕一定要扩大他的志向,不想想古人也有幡然改变节操为民造福的人吗?

    日月流逝,时间将要过去,洁身自好,将干些什么呢?孔子说过:‘我不是这人的党徒又会是谁的呢!’朕命令青州的别驾从事、郡丞掾:奉诏按礼节遣送管宁来京都,供给他安车、随从、褥垫、路上厨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奏闻。”管宁自称草莽之人并上疏辞让。

    从黄初年间到青龙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曹叡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

    程喜上报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做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

    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

    管宁幼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样貌,常常特意加设酒觞,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步行在园圃中。’

    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潜逸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审老疾尪顿邪?”喜上言:“宁有族有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宁常著?皂?帽、布襦?裤?、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着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拜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臣揆宁前后辞让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曹艾智哀,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景初元年,司徒陈矫逝世,司徒一职悬空半年。次年,曹叡问侍中卢毓谁可任司徒,卢毓举荐管宁,但曹叡不用。

    正始二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适逢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说实话,管宁被称之为天下名士,大汉最后一个大儒,那是有理由的,他没有说过自己效忠谁,也没有说过自己要做什么人。

    但是他就是坚守自己的本心,然后从来不会多做其他,教书育人,只为了天下,不为了自己,若是换到了一个真正的盛世来说,他也就是一个大儒罢了,但是在乱世之中他还能够做到这一点,只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伟人。

    对于管宁,天下人对他的评价,那也是相当的高的。

    陈群:伏见徵士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

    曹叡:太中大夫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

    桓范:窃见东莞管宁,束修著行,少有令称,州闾之名亚故太尉华歆,遭乱浮海,远客辽东。于混浊之中,履洁清之节,笃行足以厉俗,清风足以矫世,以箪食瓢饮,过于颜子;漏室蔽衣,逾于原宪。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割鹿记 别叫我恶魔 怪谈游戏设计师 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 红色莫斯科 他比我懂宝可梦 重生都市仙帝 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 元始法则 我在修仙界万古长青 退下,让朕来 寒门宰相 全职剑修 死灵法师 东晋北府一丘八 我对念能力超有兴趣 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 星空职业者 精灵,谁让他做道馆馆主的
最多阅读 剑名不奈何 女配没有求生欲 着迷 我亲爱的法医小姐 顶级猎食者 是心跳说谎 反派肆意妄为[快穿] 感化主角失败以后[穿书] 隔壁机长大叔是饿狼 疾风吻玫瑰 看鸟吗哥 HP同人之格林童话 嘘,国王在冬眠 宝莲灯之风流猎艳 良辰美景好时光 新婚燕尔 金牌调解员[快穿] 入戏(娱乐圈) 元始法则 第三十二封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