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刘复下山之夷人与成都(第 3/4 页)
马谡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
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诸葛亮便采纳了马谡的建议。
不久,诸葛亮斩杀雍闿,并依照马谡之言赦免孟获,以使南中人心归服,因而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敢再次反叛。
这件事就是马谡最为出名的一件有用的谋略了,也是诸葛亮看重他的原因之一,同时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于这一段的描述都是十分清楚明白,同时很是赞誉的。
《资治通鉴·卷七十》: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注引《襄阳记》: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但是这么一个深谙兵法的家伙,是怎么在街亭能够干出那种蠢事儿,既然他能够准确的在成都就能够猜出南中的动向,并且将如何处置南中之乱都说的那么清楚,而且还让诸葛亮主动请教,这说明他不是一个蠢货。
所以最后作者查了一下《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中的记载,发现这个家伙除了是诸葛亮的丞相府参军之外,还有一些经历。
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马谡)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这两本都是权威最高的史书,因为《三国志》这个马最开始是马良,所以还真的给忽略了,从这两个史书之中能够看出来的一件事情。
马谡跟随刘玄德入蜀川之后也算是从基层做起了,而且还都是比较重要的职责,所以诸葛亮等人对他都算是认识,也算是熟悉。
而且他之所以被诸葛亮弄到丞相府当参军,也是在越嶲做太守做的不错,这才让诸葛亮给带走了。
所以说在南中之战的时候,诸葛亮最主要的就是问马谡的意见,因为在这方面,还真的没有人能够和马谡相比较,所有人都差了不少。)
在马谡之后,丞相府的众多文武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此时的丞相府基本上可以说是带出来了整个蜀汉的精华,除了参军马谡这个后起之秀以外,刚刚从江东回来的张裔,也被诸葛亮给留下来,省的他总想再去益州郡和雍闿孟获一较高下。
张裔回到蜀国后,丞相诸葛亮任命他为丞相府参军,代行相府政务,又兼任益州治中从事。
同时从江东回来的众人之中,邓芝已经是尚书了,再往前一步可以,回到丞相府却是不行了,但是副使阴化等人却是进入了丞相府之中。
另外蒋琬等荆州老人,还有廖化等先帝刘玄德看中的大将,最重要的是还有很多的后起之秀也都入了诸葛亮的丞相府。
门下督马忠也开始逐渐表露出来了些许的头角,算得上是一个少年英豪了,同时还有丞相府令史董厥等人。
之后,从江东返回来的邓芝为尚书,秦宓为益州别驾,五梁为益州功曹,杜微为益州主簿,可以说诸葛亮上位之后没干别的,就是一口气儿将偌大的益州改革再改革,同时也让他们这些人都物尽其用。
(诸葛亮在执掌蜀汉之后,的确是做了一连串的动作,其中除了恢复民生,整饬军制之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选拔人才。
蜀汉真的就是在夷陵大战之后没有人才了么?夷陵大战也的确是让蜀汉伤筋动骨的,但是却不至于餐到这个地步,其中很多人,都还没有真正的出仕。
最标志的几个人物,蜀汉马忠是在章武末年才被当地太守送到刘玄德面前的,同时建兴年间,诸葛亮才将他任命为门下督,同时在建兴三年他随军出征开始了他的南征北战。
邓芝在刘玄德时期的确是已经出人头地,出任过广汉太守,同时也入朝堂担任尚书一职,算得上是有些许名声,但是出人头地却是绝对算不上的。
之前小说里提及了他是刘玄德的人,也是因为他在建兴元年到建兴六年这足足的六年时间,他没有任何的动作和任职,一直都在属于被雪藏的边缘,当然作者感觉这更像是诸葛亮在对江东表达出一种意思而已。
江东和西川结盟之后,孙权在给诸葛亮的信中说:“丁厷言辞铺张浮艳,阴化不能完尽;能和合两国的人,只有邓芝。”
这也算是报复了西川霍霍了张温,让孙权将他给一巴掌拍下去了,所以作为代价,孙权也提点了了邓芝,暗示这个家伙不老实,所以作为盟友的诸葛亮直接将他半雪藏了足足的六年时间。
六年之后,他被任命为中监军、扬武将军,与大将赵云佯攻郿城,作为疑兵吸引曹真率领的魏国主力,与之相持。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之后,他才算是真正的熬了出来,然后升任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不久再督领江州。孙权多次与邓芝互致问候,馈赠丰厚。
在这里补充一句,孙权是一个真小心眼子,如果不是因为刘禅是一个心宽到体胖的家伙,邓芝还真就被孙权给祸害了。
除了邓芝和马忠之外,和邓芝一起出使江东的还有一个人,陈震!
在建兴三年升任尚书,建兴五年升任尚书令,同时也是之后西川和江东的主要交流人之一,建安五年出使江东,建安七年孙权登基了,而陈震也被提为卫尉,再次出使江东,也算是说什么都不指望邓芝了。
诸葛亮也不知道是担心邓芝一去不回了,还是担心邓芝去了就回不来了。
之后的武将之中还有张良的嫡系子孙张翼,张翼是犍为郡武阳县人,高祖父张皓曾任司空,曾祖父张纲任广陵郡太守,都很有声望政绩,最重要的是人家张家的十世祖,那是留候张良,反正史书是这么说的。
还有任命秦宓为益州别驾,五梁为益州功曹,杜微为益州主簿。
甚至为了能够将一个他认为的人才或者是名士给拉拢过来,诸葛亮已经出现了臭不要脸的行为,任凭别人对他无礼,都毫不介意。
杜微是益州名士,年少时跟随广汉任安学习经学。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任命杜微为益州从事。但不久后,杜微便因为疾病而辞去官职。
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益州,大量募集蜀中人才。此时,杜微因为之前收到了刘璋的恩惠,所以常常称自己耳聋,像以往一样,闭门不出。
对于这个人,刘玄德虽然喜欢,但是也没有勉强他的意思,毕竟刘玄德也是要脸的。
但是,在建兴年间刘玄德将蜀汉的家底儿扔的差不多了之后,刘玄德没有办法回来,所以干脆连自己都扔了之后,诸葛亮只能开始再次征收募集人才了,而杜微就在此出现在了诸葛亮的眼中。
诸葛亮所提拔的都是精心选拔、德高望重的人,其中秦宓为益州别驾,五梁为益州功曹,杜微为益州主簿。杜微坚决推辞,诸葛亮便派遣车辆去迎接(抢来?)杜微到诸葛亮处。杜微到后,诸葛亮引见杜微,杜微亲自表示谢意,然后再次拒绝!
诸葛亮因为考虑到杜微耳聋,听不见人们所说的话,于是在坐位上写一篇文章给杜微,文中写道:“常闻您的道德品行,如饥似渴很长时间,只因清、浊分流,不相来往,没有机会当面请教。
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人,经常赞叹您的高尚志趣,但一直未能见面。受辱凭借虚假的才学,统领本州,德行浅薄而责任重大,十分忧虑。
后主今年刚刚十八岁,天赋仁爱聪敏,爱惜有道德的人,谦恭地对待贤良之士。人们纷纷追慕汉室,想要让您遵循天意顺应民心,辅佐当今的明主,以建创复兴汉室功业,功勋被写在竹帛上。因为贤者与愚者不在一起共事,所以您隔绝刘璋,只是在家劳动而已,不是想要屈辱自己。”
杜微看了看这些,觉得自己再说耳聋应该是没辙了,所以换了个说法,他说自己年级太大了,实在是干不动了。
诸葛亮再写一篇文章答复杜微:“曹丕弑君篡位,以自己为皇帝,就像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有了正名。我想和众多的德才兼备的人,以曹丕邪恶虚伪为理由,以正义消灭他。
因为您未能辅助教诲,便想要请求回到山野之地,所以意愿未能完成。曹丕又率领大军攻打吴、楚等地。今因为曹丕事务繁多,我国暂且以封闭四境,勤劳务农,养育人民、万物。
同时治理军队,以等待曹丕攻吴受挫,然后讨伐魏国,便可以使将士不经过战斗,庶民不历尽幸劳,而天下平定。您应该以自己的德行辅佐时世,我不要求您参与军事,为何您要心情急切想要求离开呢!”
诸葛亮很会说话,你说什么我回什么,反正就是一副你不答应你就别想走,反正就是抓准了他不敢堂而皇之的说自己看不上蜀汉,除非他是真疯了。
最后杜微看着诸葛亮沉默了,然后他就成为了谏议大夫,顺带还说是秉承了他的志愿!
《三国志·杜微传》: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为主簿。微固辞,轝而致之。既致,亮引见微,微自陈谢。
《三国志·杜微传》:高以微不闻人语,於坐上与书曰:“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觏。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每叹高志,未见如旧。
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着勋于竹帛也。以谓贤愚下相为谋,故自割绝,守劳而已,不图自屈也。”
《三国志·杜微传》:微自乞老病求归,亮又与书答曰:“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怪君未有相诲,便欲求还于山野。
丕又大兴劳役,以向吴、楚。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欲求去乎!”
杜微的出仕,就代表着益州的隐士们不能再继续藏着了,当初天下动荡,很多人都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躲到了益州,反正益州山这么多,只要自己会点生存的本事,很容易隐居。
而刘璋和刘备两个人都不是那种强迫人的性格,无论是刘璋还是刘玄德,对于这些隐士都是敬佩,然后若是他们看不上自己,自己也懒得和他们多说什么。
但是诸葛亮不一样,这是一个不要脸的,一执掌西川蜀汉政局之后,别的不管,第一件事就是先封锁了四境,然后放出风去,自己要开始修生养息,整顿民生。
众人都以为他这是担心有人来攻打,谁都没有真正的放在心上,谁知道诸葛亮的图谋这般的大,直接在建安二年开始了征招那些益州还没有出仕的隐士们,而且因为封锁了益州四境,让他们跑都跑不了。
除非他们直接抹脖子自杀,或者高喊着蜀汉无能等等之外,他们是一个都跑不了,都得被诸葛亮一个个的拎出来!
不得不说,相比刘璋和刘玄德两个人,诸葛亮这个世家出身的家伙,更加的了解那群人是什么德行,也更加的清楚那群人应该怎么对付,所以在诸葛亮执政的时期,蜀汉的人才算不得爆发,但是绝对称得上是弥补。)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