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南中(第 3/4 页)
此时这个年轻人就在自己的面前,冲着自己轻笑着。
“你是.....”
“在下韩幸,封陛下之命前来协助将军!”韩幸说话的同时就将怀中,韩龙给他的那块印玺拿了出来,“我家大人名叫韩龙,因为腿脚不是非常的灵便,便让小的带着麾下先行一步来到这里,正巧碰到了将军。”
韩幸说话间,那手中的印玺也是送到了张苞的手中,看着手中的印玺,张苞的眼睛也是猛地缩了起来。
“这是陛下的贴身印玺,你们韩龙大人....”
作为刘禅的心腹之一,他当然是知道韩龙是谁,也自然是知道刘禅的这块印玺是什么东西,就是因为知道,所以他才真的感觉到了吃惊。
“韩龙大人不过是受了陛下的托付罢了,现在也不是说这个的时候,将军还是先行休息,我的人会护送先生出去,同时也会带着将军前往治疗一番。”
韩幸招了招手,两个劲装汉子就从后面跑了过来,然后搀扶着已经有些虚弱之感的张苞准备离开。
张苞还想要说些什么,但是韩幸直接制止了他。
“大人说了,南中这里就交给我们了,张苞大人还是快去休息为好,陛下那里需要您!”
韩幸的话让张苞闭上了嘴巴,他也是有些理解,这段日子在南中游荡,他还真是发现了不少东西,他们蜀汉的那位丞相大人,恐怕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此时的南中....怎是一个乱子了得!
(刚刚说到的几个地方之中,益州太守也就是建宁太守有这么一个小小的空挡出现,而这个空挡就是南中大乱的时候。
最开始的益州太守,也就是建宁太守是李恢的贵人董和。
董和字幼宰,是南郡枝江人,不过他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所以也算是半个蜀中之人,不过他不是跟随刘玄德入川的,而是早早的就已经避祸入了西川了。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以后,董和就已经率领家族西迁,直接在西川扎下根了,这是一个很果断的人。
他先后被益州牧刘璋任命为为牛鞞县令,江原县长及成都县令三个官职,做事也算是中规中矩,但是能力却是不错的,特别是他的人品很好。
西川蜀地本来就是物资丰饶,其中的百姓日子过得也是相当的不错,再加上没有多少叛乱,而且刘焉和刘璋两个人对待百姓方面是真的相当的不错了,所以他们很是有些奢靡。
当时风气盛行奢侈,经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饮食玉液琼浆,到婚娶丧葬时,几乎倾尽家财来铺张办理,一度攀比之风,简直是让整个西川都刮起来了。
但是董和不通,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还是一个很以身作则的人,他的节俭不单单让自己很特立独行,还让别人都不由自主的跟随了过去。
董和以自身的行为节俭来为众人做出表率,粗衣素食,处处以符合礼制为行为准则,生生的是将当地奢侈风气给转变了过来,奢靡之风大为改变之后,大家都对其心存存畏惧而不敢冒犯。
并且因为他的执法非常的严厉,让郡县之中的人都暗自称呼他为酷吏,可是这么一个家伙,却是对自己严厉到了极致,贪污贪污枉法了,便是一点其他的问题你都找不到他,想要诬陷陷害都没有办法。
县里的一些豪强因害怕董和的严厉,而且也是真的受不了他的这种勤俭到了极致的做法。
于是没有办法将董和拉下马的众多世家大族,干脆就反其道而行之,直接鼓动刘璋调任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想要通过升官,让董和赶紧离开成都,能走多远走多远,只要不在自己这里祸祸他们,他们就烧香拜神了。
但是他们也真的是没想到,平素里最是好欺负的那些成都县中的官吏百姓,这次却是扶老携幼挽留董和,看他们的架势少说也有几千人,趁着这个机会,早就想要杀一杀世家豪强这种风气的刘璋也就只好让董和留任两年,再转升为益州郡太守了。
益州太守算是挡在了西川内府和南中之地的中间,不单单是挡住了南中的人,更加的是能够看着西川内府,以免他们出现什么乱子。
董和出任益州他在太守任上仍与过去一样清约节俭让人不得不感慨,这就是一个哭醒之人。
他与周围那些南中蛮人还有夷人打交道时,总是以诚心相待,没有丝毫占他们便宜的的意思,故此深受南方少数民族的信任和爱戴。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其先本巴郡江州人。汉末,和率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董和在南中的风光是常人所不能及的,雍闿这个南中头号反骨仔在董和时期也应该是他最老实的时候,反正所有关于这个阶段的史书都没有关于雍闿闹事儿的记载。
高定和朱褒在史书上也同样非常的安稳,没有关于他们闹事儿的记载,但是作者却是觉得他们应该是不会太老实的。
一个原因是关于高定和朱褒两个人史书都是评价素有异志,若是只因为第一次蜀汉的南中大战,那么这个评价终归是有些过分了,应该说在之前的史书,对于刘璋时期,可以说都忽略了,所以才没有他们之前故事的记载。
第二个原因就是邓方接任了庲降都督之后,高定和李严曾经有过交手的经历,至于朱褒杀死常方这件事,暂时没有史书记载到底是哪一年发生的这件事,不过应该也是不会太晚的。
还有第三件事,那就是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上任之后,他将驻地从朱提郡南昌县改到了牂牁郡平夷县,而这个简单的变迁,代表的事情确实南中都督的防备重心改变。
朱提郡南昌县并没有对于南中太过于深入,或者说应该是在和南中诸多士人和南中南蛮的一种交流,在史书上也记载了,当初南蛮的蛮夷对于他都是很信服的。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朱提郡,本犍为南部,孝武帝元封二年置,属县四。建武后省为犍为属国。至建安二十年,邓方为都尉,先主因易名太守。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因易郡名,为朱提太守,选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住南昌县。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轻财果毅,夷汉敬其威信。
华阳国志应该算是比较靠谱的史书了,这里面说的也算是事实,毕竟在那个阶段也就是发生了一件事,又越嶲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
等到了李恢的时期,他直接将自己的驻地改在了牂牁郡平夷县,他的目标就很简单了,越巂郡肆意妄为的高定和牂柯郡郡丞朱褒都是他要防备的对象了。
所以说在刘玄德一死,最先出现问题的反倒不是他们两个有前科的,而是一直不声不响的雍闿。
同样咱们再说回来益州郡,董和在益州郡当太守的时间并没有到南中大战时期,建安十九年的时候他就离开了益州郡。
或者说他应该是托了李恢的福气,自己莫名其妙的就投降了还在西川和刘璋大战不止的刘备了。
建安十九年,刘备平定益州后,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
按照这个记载,他应该是在建安十九年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刘玄德的权利中枢,同时应该是勉强和诸葛亮做到了平起平坐的地位。
史书记载,在他进入成都和诸葛亮共事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出谋划策,共事欢洽交情深厚,但是董和的死期,史书上面的记载不全,不过应该是在章武元年之前,应该是在章武元年初期到建安二十五年左右。
因为《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先主定蜀,徵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馀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这里面说,董和一共为官二十余年,他进入蜀中开始为官的时候,应该是建安元年左右,所以他的死期应该也就是在建安末期。 同时还有一个记载,诸葛亮曾经说过,“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这里说他参署七年,建安十九年进入中枢,七年的时间应该就是蜀汉的章武元年的前两年,也就是曹魏建立的黄初元年了。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於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於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毕竟章武元年时候的刘玄德大封赏他应该是没有赶到,不过却也应该是相差的时间不多,当然,这个就不重要了。
咱们继续说回益州郡的事情,益州郡在董和离开之后,应该就陷入了权利交接,而新来的益州郡太守,应该就是那个被雍闿一刀剁了的可怜兮兮的正昂了。
《三国志》:“雍闿跋扈於建宁”、“雍闿等闻先主薨于永安,骄黠滋甚”、“雍闿恩信著于南土。”
这是《三国志》关于雍闿的记载,其中第一句话交代了他的地方,雍闿跋扈于建宁郡,蜀国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平叛南中部族,三军会师味县,立纪功碑于城内。废益州郡设建宁郡,并将郡治由滇池迁到味县。
所以说,这位在建宁郡嚣张跋扈的雍闿其实就是和李恢算是老乡的益州郡之人。
而他所杀的太守,应该就是益州郡太守,负责代替董和的正昂了,而这个时候,雍闿应该还没有露出反义,或者说,这个时候其实雍闿是找到了正经儿理由的。
至少成都并不想用这件事治罪于他,这里确是有明确的记载的。
《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干理敏捷,是中夏锺元常之伦也。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
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於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为璋奉使诣先主,先主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也,裔还,城门乃开。
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
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著於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闿遂趑趄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於是遂送裔於权。
这是三国志里面关于第二位倒霉催的益州太守张裔的记载,关于他的记载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益州郡人杀死该郡太守正昂,有位年长的首领雍闿,他在南方一带威望名声很高,便派人四处活动,还远往孙权那里求情。
不料朝廷让张裔担任益州太守,张裔径直赴郡所上任。
雍闿于是闹别扭不服气,他借鬼教鼓动人说:“张府君像只葫芦,外面虽说光亮但内面实际很粗糙,不值得杀他,命令你们把他缚绑送往了江东的吴国。”于是他们把张裔押送给孙权。
第一次益州郡的百姓,也就是雍闿弄死了他们的郡守,这几乎一可算得上是杀官造反了,可是当时在牂牁郡平夷县驻扎的庲降都督李恢,还有益州郡周围的大军都没有反应,或者说谁都没有对这件事发声。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