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周公瑾(第 2/3 页)
既然是要改编《三国演义》,那么人物刻画上,肯定不能按照史实了,历史上周瑜的真实形象,苏轼的《赤壁怀古》中那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应该更为贴近,而在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中,周瑜则被写成了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一个人。
而随着《三国演义》的流传,周瑜的形象也因此被固定了,很多人了解周瑜都是从《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赤壁就是诸葛亮一人的功劳,就是因为他借东风才赢了曹操。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真的,赤壁一战真正的领导人就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而让战役取得胜利的也是周瑜的功劳。
但这些事情在《三国演义》中统统没有写,只是轻描淡写了一下周瑜的功劳,而更多的都是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他浮躁多妒、争强好胜、斤斤计较、目光短浅,因嫉恨诸葛亮的才能高于自己,便屡次对其加以谋害,最后却被诸葛亮识破,竟被活活气死。
小说中还着重笔墨写了四妒、三气等情节把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
在赤壁之战前,写了四妒。一妒在孙权决计抗曹之后。当时孙权表面答应抗曹,但是内心仍怀恐惧,怕寡不敌众。诸葛亮看出孙权的心思,让周瑜再去劝慰。周瑜因诸葛亮技高一筹,恐日久必为江东祸患,欲将其系害。鲁肃阻止,并建议让诸葛瑾去说服诸葛亮,周瑜才未下手。
二妒是在诸葛瑾没能说服诸葛亮效力江东之后,周瑜又起谋害之心,让诸葛亮带兵去劫烧曹军防范严密的聚铁山粮草,诸葛亮应允。后鲁肃来问,诸葛亮说周瑜不会陆战,激怒周瑜,后又说当前应以团结为重,周瑜恨之。
三妒是在蒋干中计后,曹操杀了蔡理、张允,周瑜闻听诸葛亮又识破己计,恼羞成怒,让诸葛亮十日内造箭十万,否则军法处置,没想到诸葛亮草船借箭,又破了周瑜的计谋。
四妒在诸葛亮祭坛借风后,周瑜派人前去追杀,不料诸葛亮早已安排赵云前来迎接,又使周瑜扑了空。
然而事实上,这四妒都是虚构的,完全不见于史书记载。况且,可以设想下,当时周瑜是东吴大都督,作为一个身负重任的军事统帅,若是在如此紧要关头,所考虑的不是怎样联合刘备共同抗曹,而是专在同盟内部搞摩擦,整天想着杀诸葛亮,那怎么会有赤壁之战的胜利呢?
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烘托诸葛亮多智近妖,特意编出了这四妒,而在赤壁之战后,又出于同样的目的写了三气。
这三气倒也不是完全瞎编,而是罗贯中依据史实改编的,一气是在周瑜进攻南郡,被曹仁射伤。诸葛亮却派赵云乘虚而人夺了南郡,又派张飞攻占荆州,派关羽袭取襄阳。周瑜得知,气得箭疮进裂,昏倒在地。
而史实是,周瑜和曹仁交战时,刘备正忙着攻打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并未参与。后来周瑜打败曹仁,夺得南郡。在他死后,孙权才将南郡、零陵、武陵借给了刘备,并非诸葛亮抢先占据。
二气是周瑜本想用美人计让孙权将妹妹假意嫁于刘备,趁机将刘备囚禁,讨回荆州。不料诸葛亮事先想好了三条妙计,刘备不仅安全返回,还带回了孙夫人周瑜欲截击刘备,却被诸葛亮伏兵所败,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顿时又羞又怒,箭疮复发昏死过去。
但史书记载,孙权嫁妹是在刘备做了荆州牧之后,完全是孙权的主意,和周瑜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自然也就不会有诸葛亮的三条锦囊妙计,周瑜更不会被气倒。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