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252章(第 2/2 页)

    然而这种回归,又是非常不彻底的。类似《少年的你》和《后来的我们》那种赏心悦目的痛感,在现实主义的包裹下却难掩与生活的疏离。

    可以拒绝长大吗?

    泪点片似乎不约而同给予消极回答。

    《少年的你》用意外死亡解决校园霸凌,《后来的我们》用平淡婚姻去反衬旧爱深沉,《狗十三》的李玩从一个抗争的孩子变成一个懂事的孩子。

    泪点片的观众画像显示:不仅女性角色在泪点片里挑大梁,女性观众也贡献最多的票房和眼泪。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书写女性的欲望与追求。宋媛媛与张哲凯住在一起十年,两人在一张床上睡觉,但是却是同居不交往相爱不表白。

    两人都没有跨越界限。但恰恰是饱受诟病的0.5次关系,回应知情同意的女性权利?

    而不时出现在《少年的你》中的暗示,周冬雨不再是易烊千玺的男性凝视对象,反过来她会把易烊千玺的身体当成反凝视。

    这种后退恰恰是电影在女性话语上的进步,无性青春片规避潜在的道德风险。

    因为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宣泄,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刷抖音段子笑到后半夜,进电影院带上纸巾哭一场都是常事。

    这种排遣路径,注重娱乐性和仪式感,是随着社会的碎片化和人际关系疏离化不断裂变的。

    当短视频已基本满足人们对笑的需求,喜剧电影能够施为的空间越来越窄。反倒是泪点片往往能从亲情、友情、爱情、荣誉感等多重维度上,满足观众碎片化的情感消费需要。

    《少年的你》的融梗嫌疑,无疑是泪点片创作的天然弊病。为了引发更广泛的共鸣,它不得不在核心情节与人设上选择复制和借鉴,撞车和抄袭也不在话下。

    这种类型杂糅的效果,就像情绪一锅炖。失恋的人看爱情,亲子关系不好的看家庭,被霸凌者看霸凌,何愁不起共鸣,何处不赚眼泪?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情感空间,这空间近几年被泪点片发掘殆尽。浪漫缠绵也好,痛彻心扉也罢,眼泪是标注在青春无悔的记号,是风花雪月与残酷现实之间独自漂流的印记。

    于是在灯光熄灭的银幕面前,看着仿佛昨日的影片,与同场的观众一起形成悲伤共同体。

    泪点片中常规戏剧的浸没感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某种文艺感觉的自我窥视。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在这个窥视过程中,观众完成了将银幕表演与自身生活的叠化混合。

    周冬雨不是周冬雨,是你自己。易烊千玺也不是易烊千玺,还是你自己!

    以前是笑得热闹,现在是哭得糊涂。泪点片尚有一段好日子,这是任谁都无法改变的趋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近更新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离婚后的我开始转运了 男神,你人设崩了! 我不是文豪 国潮1980 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讨逆 盖世神医 文豪1978 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华娱从男模开始 重燃青葱时代 修罗剑神 1979黄金时代 开错外挂怎么办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牧者密续 至尊战王 大国军垦 混沌天帝诀
最多阅读 慢性沉迷 捞尸人 理我一下 丹霄万里 漂亮朋友 好运时间 顶级诱捕公式 仵作惊华 覆水满杯 黑天 雪意和五点钟 蜜桃甜 忤逆本能 薄荷酒 人人都爱女主角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穿书拯救悲惨反派 延迟心动 完美无缺 斗爱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