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137章 谁砸了编剧的饭碗?(第 1/3 页)

    “当时拿剧组最高薪的是编剧梁左,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第一喜剧大师,既能在春晚给冯巩、牛群等人写十年相声,又能在百花齐放的90年代一肩挑起电视喜剧的大梁。”

    韩成满脸崇拜道:“就算到今天,我心中的大神还为21世纪的中文互联网贡献一个葛优瘫。”

    “到底为什么?”说到这里宁远忍不住好奇道:“按理说现在应该越来越好的。”

    “按照我们导师的话说就两点:一是精英决策,二是敬业精神。”

    韩成打开话匣子道:“先说精英决策,当时拍电视剧奉行内行领导外行,导演能拍板,编剧比主演大,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

    “当年用《甄嬛传》导演郑晓龙的话讲:那时候电视剧的娱乐性、收视率都不是主要的考量标准。”

    “所以专业性就是找故事容易找戏难,戏是台词和细节的1+1>2,是话外有声,余音绕梁,是大哥大嫂过年好……是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是如果你活着,早晚都会死;如果你死了,你就永远活着……”

    “一次采访姜文说过:如果台词写成白开水,他一年能拍12部电影!”

    宁远点点头,还真是这个理。

    “再看敬业精神。90年代初北视中心拍《人在纽约》,导演郑晓龙独自到美国待满半年,找当地留学生开过六次座谈会,纽约哪儿有全天热水,哪儿的地下室便宜,全部如数家珍。”

    “因为拍摄经费有限,剧组就去纽约的垃圾回收站捡道具,冰箱、洗衣机、柜子很多都是捡的。”

    “剧播出大火,当时给出国热泼了一盆凉水,听说连签证美国的人都少了!”

    这种事宁远也听过不少,张黎后来拍《走向共和》也准备两年才开机,清末民初的人物被他做1000份小传,a4纸打出来厚厚4本,最后只选出400个放在剧本里。

    《士兵突击》的编剧兰小龙为写《我的团长我的团》,看完一整书架关于远征军的书。

    当年这些文艺创作者天真地认为:用心之作才能传世,时间是检验作品的唯一标准。

    但在国产剧一夕跃进入网络时代后,留给他们的时间却不多了。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重回1982小渔村 巅峰学霸 神州战神 1979黄金时代 重燃青葱时代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离婚后的我开始转运了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讨逆 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龙王令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盖世神医 华娱从男模开始 终极火力 修罗剑神 牧者密续 大医无疆 大国军垦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最多阅读 慢性沉迷 丹霄万里 理我一下 捞尸人 漂亮朋友 一代龙尊 蜜桃甜 好运时间 讨逆 薄荷酒 仵作惊华 顶级诱捕公式 天界仙奴 覆水满杯 病态占有 黑天 忤逆本能 全校都以为我A装O 心毒 完美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