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三宗云雀落回稷山(第 2/3 页)
顾辞舟有些错愕,呢喃:“徐秋道友当真懂得琵琶?”
小业两手托腮。
楼三千凝眉:“从小没了爹娘的徐秋还会摆弄琵琶?”
徐秋一步三摇,仰头顿足,还不至中央,轻声道:“回稷山东风来,破春秋枯荣。姜伯牙不才,一曲东风破,各位赏耳。”
说罢,就已弹奏,好似曲调早已构思好,指间琵琶应拨而声。悠然回稷山,空谷余音,有如江畔离人渔火,三百年前古人旧地重游,物是人非,五月渔郎相忆否,当年良人如今何在?
桃氏眉头舒展,微微侧目,聆听。
徐秋哼吟:“江畔渔火,入景随风,望水家姑娘撑篙。遥想多年前,烟火南山,你紧紧抱着我。如今追忆成空,花开花又落,芙蓉浦上苔告诉我,你没归来过。”
间奏,如泣如诉。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错落不堪看见旧时候。三百年前的结局,我早已看透。信马由缰故事随酒,浪迹天涯酒入喉。”
何等好词,何等的幽怨,何等的少年才能做出这般曲词来。一曲罢了,空余满座失意人,徐秋早已入座,归还了琵琶,熟美已是知晓,稍有些学问的人都可听出一二来,起初那些小看徐秋的小儿此间也是哑口无声,皆是往徐秋这一方深深一拜,“姜伯牙,方才我等狗眼,罪过。”
临风大吃一口酒,忙道:“姜伯牙小友,老夫天池之中有三十二场音律集会,想要邀小友前去指点一二。”
桃氏如是:“天赐良人,姜伯牙如是也。”
顾辞舟最是惊疑,往后撤了半寸,上下好生的打量了一番徐秋,难以置信的摇头,“徐秋公子,你...”
徐秋笑而不言,一手抚额前碎发,“岁月蹉跎,才子多寂寥。”短短七字,徐秋将这颜面赚的是盆满钵满,此间楼三千竟高呼:“姜伯牙乃是我的徒儿,此番献丑了。”楼三千就是这德行,凡事都要插上一脚,插不进就硬生生的插。
眼下最为难堪的恐怕就是徐坤,瞧他脸色好似吃了十斤牛屎一般,“沽名钓誉,也不知这一曲是从何处剽窃而来,也敢当众取出,正是好厚的脸皮。”
显而易见,徐坤已是强弩之末,恐怕今日之后再难在黑水集中泛起什么浪花,颜面扫地。徐秋听了徐坤的话后只觉耳中刺挠,当即取出腰间裹布的青石剑鞘重重掷石,手中抬起杯酒,“谈及音律实不相瞒我姜伯牙算是门外汉,实不相瞒,这一曲你说的不错,正是我剽窃而来,只是你若能寻出从何剽窃而来也算你的本事,但凡徐坤能说出此曲从何处而来,莫要说我姜伯牙认错,哪怕是磕头也行。”
“早有听闻,黑水徐坤,饱读乐书,就是不知可是徒有虚名?”
徐坤额有斗汗,此间百口莫辩。
徐秋吃定了眼前这厮说不出甚门道,不光是他,恐怕偌大天池都无一人可指出此曲出自何处。徐秋自诩当年夜读《瓶梅》时候,这些宵小君子恐怕还不知在何处玩乐,况且《瓶梅》乃是世间罕见奇书,仅一卷真迹。
“想必阁下不仅不知此曲从何而来,也是不知何为音律吧。音律,是仅次于礼的最重要的个人素养;昔有明君用以匡定天下的礼乐制度中,音律也占据了半边天。不论是宫、商、角、徵、羽五音或是律吕都可叫人穷极一生去钻研,又岂是你这三脚猫的小儿可窥探一二?瞧见一叶,便是一山,阁下就是这短浅的人。莫要说姜某人心直口快,在下不过是有一说一。”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