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万岁爷英明(第 3/4 页)
这就是赵亮从内地凑集人手出海的根本原因。
“利令智昏!”
这是乾隆对赵亮参与此事的评判,也是乾隆对兰芳的评判。
因为在乾隆的认知中,荷兰人是从朱明时候就存在的一股老派势力,陆军实力是很不值一提,可水师力量相当强劲。
赵家在南洋有生意做,却要得罪海上力量雄厚的荷兰人,这不是利令智昏是什么?
兰芳一个才立起来枚两年的‘弹丸小国’,就也要对荷兰人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不是利令智昏是什么?
不过乾隆并没有说出口,因为他的眼睛被接下的小半截文字所吸引。
“抛秧法?此事可真如赵广明所言这般?”
作为一个当了小五十年皇帝的人,乾隆再不如他爹雍正亲自下地种菜耕种,那对水稻种植也是了解深刻的。
因为种植水稻是康麻子时候就引入皇宫的一皇家业余爱好,乾隆人再浮躁对此也心中有数的。
这水稻种植最耗人力和时间的就是插秧,如果这能像赵广明所言的抛秧,节省数倍之力、数倍之时间,那此法之意义就太过巨大了。
原时空抛秧法的出现可以说是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就跟米尼步枪很相似,米尼步枪出现的时候后膛步枪就也已经出现了,而抛秧法被研究成熟之后机械化也慢慢的在中国推广开来了。
但放在眼下的乾隆年间,这是绝对的一神技。
和珅一听乾隆的问话心里头就立马一松,知道赵亮这一关多半是能过去的。
“奴才已经使人去岭南找了块地,准备在早稻播种时候便来验看,以确保此法之真实。但又因昨日福大人来信让奴才心中着实不安,只能入宫呈交皇上定夺……”
和珅这话说的一点也不亏心,因为他就是这么做的。早就派出家丁去南面搞地皮去了。虽然这里头也有他急于在第一时间就找赵亮好确定南洋事由的缘故。
乾隆不置可否。他不知道赵亮会不会欺骗和珅,但他有把握和珅不会骗他。
想到福康安信里的内容,他就再对和珅说道:“既然如此你就去试验试验吧,这抛秧法一旦确定,就速来报朕。”
“奴才遵旨。”
“至于赵亮么。你让他回来后立即来京一趟,朕要亲自问一问他。”
“奴才……遵旨。”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