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短突击步枪设计上的尴尬(第 4/4 页)
武器自动化的动力来源,都是恒定的。子弹燃烧爆炸时产生的高压气体,由于没有更换弹药。所以这个量值是固定不变的。
想要让推动活塞的力更大,要么加大枪管上的钻孔,让更多的高压气体通过导气管冲击活塞。要么就是缩小枪管钻孔,提高单位压强。
这两点都很好做,效果也容易测试。
可这样问题就来了。
短行程活塞导气的步枪,前文有提过。活塞的运动和枪机是不同步的。
那样就容易导致一个问题,压强是够了...
在子弹爆炸后,还在枪膛内飞行时,高压气体就已经推动活塞后座,带动连杆撞击在枪机上让枪机后移。
接着子弹飞出枪膛,这时活塞已经完成复位。而枪机却还在后座状态,这时候枪机复位没有完成,那么下一发子弹自然就没有完整地装填上来。
枪机复位的速度则由复进簧来控制。理论上,复进簧弹性越强,枪机的复位就越快。那么是不是将复进簧的强度提升,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不!这样做,只会让事情更加麻烦。
短行程活塞导气结构前面讲过,枪机后座的力,仅仅只是来源于活塞连杆撞击的力。如果贸然增加复进簧的强度,那么就会直接导致枪机后座时遇到的阻力增加。
而真正的动力源,又是来自火药爆炸时的高压气体。高压气体的力在推动活塞时,就有出现力的损耗,活塞再带动连杆,连杆撞击枪机...
等于说,真正作用在枪机上的力,在它作用上来前,就要经过多次的消耗。
对设计师而言,每多一次力的损耗,就意味计算量的上涨,和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不稳定因素多了,枪支的可靠性也就不用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