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第 4/4 页)
如果新的杰青基金或者重点项目申请不到的话,也将会面临待遇缩水,材料不能随便买的境况。
包括前不久魏兴思还刚刚把发文章的奖励下调了,这就是组里经费不足的缘故。
科研圈里,只要不是头部课题组,也就是那种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随便申请的课题组,大多数课题组都是缺钱的。
四年能有八十万经费都很不错了。
而300w的重点项目,一方面不是所有领域都有的,另一方面也不是谁都能申请到的,一般就两个名额左右,还要全国所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一起竞争。
竞争者里面不乏“长江”、“杰青”,甚至还有院士。
比如这次有机光伏非富勒烯相关的重点项目,竞争压力就非常大,魏兴思也是怕自己不够分量,才喊上了龚远江一起,力图一起瓜分300w。
至于上千万经费的重大项目,普通的研究者就不用想了,不可能拿到的。
其实,不仅是学生待遇低,普通的青椒学者待遇同样不高。
如果工作在魔都这样的一线城市,普通的青椒学者基本上努力一辈子都不一定能买的上房。
就算学校有分配的房子,多半也是有限制的,比如有不能随意买卖的交易限制,产权不属于自己,或者类似“人走房收”的政策等等。
或许待遇问题,也是国内科研圈很难出诺奖级别的成果,留不住高端科研人才的原因之一。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科研属于最高第五层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而房子这类财产相关的需求,属于第二层级的安全需求。
第二层级的安全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就去追逐第五层级的需求,在动力上显然就会大打折扣。
这也是为什么说“搞科研和有钱的家庭更匹配”的原因。
既然面临这样的问题,那么如果国家去普遍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以期让他们能够安心科研,能否有所改善呢?
许秋估摸着同样也是难以实现的。
国内很多制度或者路线选择上,其实都是“以史为鉴”的。
比如我国具有全球最大的禁毒力度,就是因为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这种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有些类似于历史上宋朝的“高薪养廉”。
当时宋朝推行这项制度,结果最后通通变为了“高薪养腐”,极大的增加了国家内部的损耗,最终成为宋朝衰落的一大诱因。
因此,国内偏体制内的工作,待遇注定不会很高,就是怕出现类似的情况,钱花出去了,但是啥效果都没有,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损耗。
不过,虽然科研的道路很艰苦,但还是要有人来做的。
要不然怎么实现科技进步呢,怎么实现伟大复兴呢?
就像a股万年3000点,也总要有爱国人士为国接盘一样。
因此,像魔都综合大学这样的高校,会倾向于把理工科的本科生留下来,继续在学校保研做科研。
但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校把很多不适合做科研的学生,强行给忽悠到科研这个行业中来了。
这也是现在科研圈各种乱象的诱因之一。
对于很多大学生,尤其是从小城市或者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在职业规划方面都是空白的,对就业只有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
因为就业这门课程,学校是不会教的,基本上只能通过自己学习以及家庭教育的培养,但想要自发的去学习、了解这些知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些懵懂无知的大三、大四的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面临毕业选择的时候,如果被学校里信任的老师一忽悠,很可能在自己也不确定自己适不适合科研的时候,就保研上贼船了。
一旦保研,学校立刻封堵住学生的退路。
比如不能打印成绩单(防止学生出国),不能打印三方协议(防止学生就业)。
同时,在研究生期间,也给予了导师非常大的权限(防止学生划水)。
其实,许秋觉得学校有义务让考虑保研的学生提前了解科研的具体情况,再让学生做出选择。
方法也不难,开设一门类似《走进科研》的必修课程即可。
但现状是大多数的学校并不会把这个情况告诉学生,只会让学生自己品。
显然,大家都知道,一旦把这个事情开诚公布,敞开说以后,像魔都综合大学的保研率一定会大幅降低,不利于优质生源涌入科研这个“清水衙门”。
可以说是学校在打一个消息差,利用了学生和学校之间信息的不对等。
因为作为个体的自然人,天然是有“利己”属性的,一旦当他们知道选择就业而非科研,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收益的时候,他们就会倾向于选择就业。
但国家需要从整个文明的角度来思考,让一部分人做出不“利己”的选择。
换言之,很多时候必须要有人做出牺牲,可一旦把事情说的通透了,就没有人愿意去牺牲了。
许秋发现,当深入了解一个行业的时候,有时候确实会挺悲观的。
很多问题就摆在那里,明晃晃的,但就是解决不了。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说“各行各业都像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的缘故吧。
虽然因为他有系统,这些悲观的事情大概率不会出现自己的身上,但看着有一些同学深陷泥潭,比如博士五年级都毕不了业,还是挺让人纠结的。
包括室友孙一凡,都已经通过直播的方式来自谋出路了。
不仅如此,前些天许秋还听孙一凡说,他感觉自己不适合科研,有点想找导师谈一谈,把自己的直博生的身份变更为科学硕士,或者专业硕士,但还没有鼓起勇气去说。
许秋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他。
当然,凡事有正面就有反面。
科研路虽然难,但至少是一条通天的大道,具有完整的进阶序列。
而且,对于有自我实现需求的人来说,科研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不断探索自然的边界,探索自我的边界。
《无机功能材料》课堂上,学生们相继进行ppt汇报。
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将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决定。
班级里每个学生会拿到一个打分表,然后根据每个汇报的学生表现进行打分。
最后,老师收集所有人的打分表,扣除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取平均值,这部分占总分的50%。
另外的50%分值,由授课老师于冰给出。
这种考核制度,相对还是比较公平的,因为大多数数研究生同学之间都是没有交集的。
而没有利害关系,就能够给出相对中肯的评价。
就像许秋,连班级里一半新同学的名字都叫不出来。
甚至有些本科一起保研上来的,材料物理或者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他都不一定能喊出来名字。
不过,其他同时倒是基本都认识许秋,毕竟现在许秋在院系里也算是声名远扬。
就连平常许秋走在材一的走廊里,总会有他不认识的同学冲他点头示意。
别人主动打招呼,也不能不理。
于是,许秋每次都是假装认识对方,也笑着回应,点头示意,心里则是在嘀咕:“这货是谁啊?好像遇到过好几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