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肥美的韭菜(求订阅)(第 4/4 页)
其中一个是h22:itic:ieico,另一个是pbdb-t:itic:pdi4-b4t,模拟测试的结果表明,这两个体系的性能均在11%出头。
这两个体系都是围绕着许秋开发出来的itic,也算是他在为自己开发的材料进行造势。
在互联网时代,讲究一个流量,得流量者得天下。
只要不是烂的扶不上墙的那种,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都能够火起来。
当然,这也只是现阶段的情况,未来如何还不好说。
因为一种策略,用久了就不灵了,在影视圈,早些年随便请点小鲜肉,拍一拍,在各种媒体上宣传一番,就算剧情烂的一批,豆瓣酱评分拉胯,被人们追着骂着烂片,票房却依然能够坚挺。
但现人们慢慢开始不买账了,就比如《魔都堡垒》,主演傻狍子,制片成本3.6亿,最终票房一亿出头,投资方拿到手的不足六千万,直接亏损3亿+。
学术圈也是类似的,假如在有机光伏领域,近期发表的文章都是itic相关的,包括itic的衍生物,itic和不同的给体结合,基于itic的三元体系,那么势必会引起其他人的广泛关注、跟风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这种材料成为一种基准材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周六加了一天班后,许秋搞定了手上的两篇文章,得到了最终草稿版本。
第一篇是pce10:itic体系,拟投am,一作许秋,二作韩嘉莹,三作陈婉清,四作邬胜男,五作魏兴思挂通讯。
第二篇是h22:itic体系,拟投jacs,韩嘉莹、许秋共一,三作莫文琳,四作陈婉清,五作邬胜男,六作龚远江挂通讯,七作魏兴思挂通讯。
不到两周的时间肝出来两篇am、jacs这样级别的sci论文,还是蛮快的。
这两个体系,一个效率8.32%,另一个效率10.27%,除了徐正宏他们开发出的idtbr体系,在ada领域中这个效率还没有其他人能与之抗衡,文章发表的难度应该不大。
如果被拒稿了,对许秋的影响也不大,最多换个期刊再投就是了,这种工作不愁没人要,他估摸着眼下itic这个工作的级别,引用次数破百是铁板钉钉的,一旦被确立成为基准体系,引用破千都有可能。
周日,许秋把文章发给组里的几个挂名作者,让她们帮忙找bug,最后找魏老师修改、投出。
ps:连着爆发了一周多,每天想剧情+码字时间平均超过12小时,有点更不动了,休息几天。当然,不是请假,只是恢复正常的更新量,日更六千,这本书从去年8月份开始发书,连着160天,从未断更、请假,作者君还是比较有节操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