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课题组第八人(求订阅)(第 4/4 页)
有了吴菲菲的提前透露,众人倒不是很惊讶,许秋和孙沃提着圆凳,其他人带着纸笔,跟着魏老师向218走去,许秋还额外多拿了一个凳子。
众人进入218房间,只见办公桌旁站着一位妹子,看年龄应该快要奔三的样子,颜值平均线附近,上身军绿色的外套,下身有些褪色的浅蓝色牛仔裤,头发随意的盘在一起。
魏老师开口介绍:“这位是新加入我们课题组的博后,邬胜男,大家欢迎。”
说完,他带头鼓起掌来。
许秋“啪啪啪”的拍着手,心中回忆起昨天下午的记忆片段。
当时,他去洗手间解决生理问题的时候,在走廊里有见过邬胜男一面,当时她的行进方向正是魏老师的办公室,看来应该是提前过来找魏老师谈了一回,今天是正式确定了下来。
其实,如果想在学术圈里好好发展的话,博后选在国内读的话,是比较吃亏的,当然,这里用“读”可能不合适,博后不同于博士生、硕士生的学妹身份,更加偏向于一份工作,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
究其原因,大多数选择国内博后的,往往硕士、博士也是国内读的,而现在学术圈越来越看重海外研究经历,没有海外研究经历在学术圈内发展的空间有限。
倒不是说“自我歧视”,或者“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是客观上有这么一段海外留学经历,确实能够显著提升科研工作者的见识,拓宽视野,更容易做出成果。
毕竟,在科研的整体方面,海外做的确实比国内好,这一点也没什么不能承认的,别人强,就去学习,然后努力追赶就是了。
种种原因下来,一直留在国内的博后,除非手里有《自然》大子刊、cns主刊这样的重量级工作,不然想转教职,重点一本非常困难,只能进差一点的一本,甚至二三本。
而且想从讲师往副教授升,也是个问题,国内高校不认可博士后的工作经历,几乎不能直接竞聘副教授,绕来绕去,想进步的话,还是得出国留学“镀个金”。
此外,国内的博士后制度也不成熟,有些地方只是花钱购买劳动力,比如雇几个博后过来写“本子”(项目基金申请书),并没有对博后培养的考虑,两年之后博后出站还要面临着再次择业,总不能一直读博后吧,两年的期限,太不稳定了。
不过,在魏老师组里,许秋觉得邬胜男应该是能得到比较好的锻炼,就是不知道她能不能扛得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