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8 许秋“喜当爹”(求订阅)(第 3/4 页)
“l2、l6、s1,这些是清北大学臧超军、中科院化学所卢长军、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李丹等课题组开发出来的给体材料,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合成一些,用于自己的研究当中。”
说起来,自从许秋这边开始大范围用姓名的字母缩写命名材料,其他课题组也纷纷开始跟进。
大概人们也都意识到了这种命名的好处。
一方面,比较省事,不需要起一个非常长又难以记忆的名字;
另一方面,这种命名具有辨识度,只要看到前面的字母标识,就能够知道这是哪个课题组的材料。
“我打算近期先把之前几种y系列材料的工作整理出来,投出去,同时让韩嘉莹、邬胜男帮忙分别优化给体材料和受体材料……”
许秋的想法是等自己把整理出来的几篇文章投出去后,刚好那边l6-cl、y20材料也差不多优化好了,就可以无缝衔接,简直堪称完美。
韩嘉莹响应了许秋的号召,表示会帮忙合成l2、l6、s1等材料,以及它们的衍生物。
同时学妹还提出了ptq2材料的合成路线,并打算在这个体系中应用非卤溶剂、刮涂等手段。
邬胜男在寒假期间,和许秋打了个商量,要走了y1的名称。
这样,原先博后学姐开发的y5材料的名称变更为y1,y6、y7的名称不变,原先许秋开发的y1-y4材料的名称,变更为y2-y5。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先报道一个效率不那么高的体系,比如邬胜男选择的体系是j1:y1。
在这个体系中,不论是给体材料还是受体材料,都不是最佳的,器件效率也只有13.22%。
许秋没有什么意见,这算是水文章常见的套路了,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
他当初报道itic也是这样的,最开始那篇am用到的体系便是pce10:itic,效率只有8%。
如果以8%作为基准体系,后来只要效率超过8%的体系,就能发表一篇不错的文章。
可如果上来就报道最好的体系,比如直接把效率给干到12%以上,那其余效率上不了12%的体系,就很难发表很好的文章。
直接报道最佳的体系,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属于损人又不利己。
因为不仅会砸了自家的饭碗,提升自身文章发表的难度,其他同行发表文章的难度也会提升,相当于连带着同行的饭碗也给砸了。
所以一般有了大的突破,大家也都会先憋一憋,让性能的提升过程平滑一些。
除非是能够冲击《自然》大子刊甚至cns的工作,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有机会发表,肯定是不遗余力的进行冲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邬胜男把y1名称拿走的这种操作,其实是占了许秋的便宜。
毕竟y系列材料最开始是许秋开发出来的,现在邬胜男想要拔得头筹,就相当于是抢了许秋的文章。
博后学姐是老科研人了,自然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她主动提出,这篇文章她和许秋共一。
这是许秋应得的,他也就没有推脱,直接笑纳。
最终,邬胜男在寒假期间,初步完成了两篇文章的撰写。
现在这两篇工作都缺少光源的数据,以及nim第三方检测的数据,这两个数据差不多在三月初就可以补齐,到时候就可以接连投出。
其中,第一篇是y1体系,拟投am。
因为有“新体系,13%的效率”为亮点,再加上许秋的名字、魏兴思课题组的加成,所以这一篇am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另外一篇,博后学姐把y6、y7两种材料合并在一起,这个工作中的最高器件效率达到了14.16%,她打算投一篇jacs。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她这种效率能破14%的体系,也可以考虑往上冲击一下《自然》大子刊的,毕竟打破了当下有机光伏世界纪录的工作。
虽然中稿的概率不高,可能只有两三成,但至少也是有机会的。
不过,博后学姐并没有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她知道许秋那边有效率接近15%的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她这边投《自然》大子刊的话,审稿周期整上三个月,万一被拒了,到时候再投am、jacs可能都不能稳定中稿了。
因为在那个时候,许秋更高效率的体系或许都已经发表了,她手上的14%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
稳妥起见,能拿一篇jacs,也算不错了。
莫文琳汇报了接下来的实验计划,主要是关于y系列材料的叠层器件,这个研究方向是许秋交给她的。
因为许秋预感,想要让有机光伏器件在效率上进一步突破,或许就要靠将y系列材料和叠层器件两个大杀器结合在一起。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