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 叠层工作和巨佬撞车了?(求订阅)(第 3/4 页)
魏兴思“噢”了一声,随后将手中的文献递给许秋,继续说道:“他们发了一篇《自然·光学》的文章,关于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的,你看看。”
‘《自然》大子刊,叠层?’听到这两个关键词,许秋眉头一挑,把文章接过,开始浏览。
最高效率,14.0%。
器件结构,底电池是dtdcpb:c-70,一个全小分子体系;
顶电池是pce10:bt-cic,采用的非富勒烯受体bt-cic是一种近红外受体。
bt-cic之前也和coi8dfic一样,进入了许秋的预选受体库,不过它在模拟实验室中的表现没有coi8dfic好。
许秋又看了看其他几张图,都是些常规的测试,包括光吸收光谱、eqe、j-v特性曲线等等。
“怎么样?”魏兴思问道:“对我们构不成威胁吧。”
“嗯……”许秋回应道:“威胁倒是谈不上,不过……现在我们想发cns的话,15%的效率可能就有些不够了,还是要到16%以上才更加保险一些。”
“是啊,但那也没办法,总不能拦着其他课题组不让他们做研究吧,反正我们现在已经到15.5%了,继续加油,希望可以做上去。”魏兴思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最好能在我们寒假放假之前把这个工作投出去,不然可能要多拖一个月的时间。”
“我明白。”许秋也没心思继续看段云他们修蒸镀仪器了,他带着文献返回办公桌,打算仔细研读一遍。
其实,许秋一直也在关注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的相关动向。
但之前都没有看到有人做非富勒烯的体系,这篇工作应该是第一篇非富勒烯叠层器件的文章。
从这个结果来看,他们大概率也是抱着憋大招的心思,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14%,刷新了现阶段有机光伏的世界纪录,把自己那篇《自然·能源》文章,idic-4f体系的13.5%给干掉了。
不过,对方保密工作做的挺好的,之前一直都没有传出风声,大概不是国内的课题组?
想到这里,许秋看了眼文章的作者,发现果然不是国内的课题组,而是来自漂亮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stephen r. forrest课题组。
这个人许秋还是认识的,是有机光伏领域的巨佬,漂亮国科学院院士,有800多篇论文,文章被引用次数接近15万,h指数170,专利300多个……
说来有趣,这篇《自然·光学》文章的四个作者,除了forrest是四作加通讯作者外,另外三个都是国内的学者。
国内大陆的研究者,在论文的名字上,非常容易辨识,就是简单的汉语拼音,一般名在前,姓在后。
而像是湾省、泡菜国虽然也有很多中文名字的学者,但他们在写英文名的时候,如果是三个字的名字,就会比大陆学者多一个分隔符号“-”,比较容易和大陆学者进行分辨。
有人说:“国内的清北大学等顶尖高校,是为漂亮国提供人才的后花园。”
主要是阐述“国内顶尖高校,有很多毕业生流入其他国家”的现象。
比如forrest的这篇文章,三个作者都是国内的研究者。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说法确实也不算错。
像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的本科毕业生,每年出国、保研、就业的比例大约各占三成。
其中,绝大多数出国深造的学生,选择的都是漂亮国,因为世界排名前十的高校,基本扎堆在漂亮国。
而少数申请不到国际顶尖高校的,可能会选择到大不列颠读个水硕之类的镀个金。
清北大学的具体情况,许秋不是很了解,但多半也和魔都综合大学差不多。
不过,出去的人确实是比较多,但回流回来的比例也并不算低,因为他们父母亲戚好友都在国内。
可能只有举家移民的人才会选择长期留在国外,但这样情况毕竟是少数。
另一方面,出国人数变多,也和科研圈对海外交流经历的硬性要求有关。
想要搞科研,本科毕业就出国是最划算的。
因为一些国际顶尖高校并不承认国内的研究生学位。
清北大学的硕士学位可能还有点用,如果是普通一本的硕士出国的话,可能还需要重新攻读一次硕士,就会浪费比较多的时间。
而如果博士毕业,选择出国找博士后的话,这个时候通常就需要手里有大量高质量的文章。
这对于在国内攻读博士的学生来说,还是挺困难的。
许秋这种am随便发的属于特例。
绝大多数,90%,甚至可以说95%以上的博士生,别说am,想发一篇am的子刊aem、afm都非常的困难。
而本科毕业出国,找个大牛组,花费五年的时间,水几篇am的难度并不算高。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