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面试准博士生 下(求订阅)(第 3/4 页)
因为科研资源虽然有向头部集中的趋势,但这个趋势是基于头部的研究者或者说研究团队,而非头部的学校。
国家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大佬都分配到一所或者几所学校里,那不得打起来。
都是这里放几个,那里放几个的。
换言之,假如国内最顶尖的清北大学有10个大牛组,魔都综合大学可能差不多有8个左右大牛组,其他普通的985、211大学,每所学校估摸着也能占5个左右的大牛组。
同时,从科研经费的角度来说,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也没有那么大。
假如国内最顶尖的清北大学是100,魔都综合大学可能差不多有80左右,其他普通的985、211大学,每所学校估摸着也能占50左右。
资源之间虽然有所倾斜,但相对还是比较平均的。
而且,头部高校的资源虽然多,但是竞争压力也大。
这就导致能够卷进来的老师,多半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们一般不太愿意屈居人下。
最终,就会形成大课题组的数量比较少,主要以小课题组为主的格局。
比如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大课题组只有寥寥几个,其他几十个课题组都是单独一个老师一个组,各自为战,即使是一些没什么成果的副教授也不愿意依附他人,而是选择自己带硕士生研究。
一些普通的985、211高校,他们有一些科研能力没那么强的青椒,就会比较务实的选择依附“杰青”、“长江”或者院士,抱团形成一个非常大的课题组,去专攻一个领域,而且基本上也能做到国内顶尖。
这种模式有些类似于专门的研究所,一个院士带着几个“长江”、“杰青”,再拉上一些普通的研究员(和教授同级),一起组建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组,专攻某一个大的领域,比如魔都硅酸盐所。
这种“研究所”结构的大课题组,因为有大佬带队,所以组里通常资源比较丰富,比如能申请到上千万金额资助的重大项目,学生待遇一般也比较高。
甚至学生的工资能给到超过魔都的最低工资标准,达到5000、6000以上,而一般高校的课题组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当然,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研究所也有不少弊端。
一方面,进研究所,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体制内就业,而非深造,研究所内部的管理相较于高校通常更为官僚化。
一个研究所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王国”,所里带队的学科带头人近乎可以做到一言堂,层层定级,“官大一级压死人”。
另一方面,进了研究所相当于基本绑定了科研这条路,日后想要转行的难度会比较大。
像魔都综合大学毕业的应届研究生,哪怕是材料专业,也有机会转行跳到比如南山必胜客、杭城巴巴之类的互联网大厂,从事非技术岗位。
而研究所出来的,基本上没什么机会的,可能最多只能转行去去工业界了。
范文堂将自己的几篇主要工作一一介绍完毕,内容表达的非常清楚,说明这些工作大概率是他本人做的,哪怕想法不是他自己提的,至少也是主要的实验参与者和文章撰写者。
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工作方面没什么大问题,接下来就是英语方面。
魏兴思之前大会上打印多了几份《自然·能源》文章,没有消耗完。
于是,他拿起来一份递给范文堂:“用英文读一下摘要,并翻译一遍。”这也算是科研圈里较为常规的测试英语的手段。
范文堂提前做了功课,这项考核对他来说并不难。
他先是用流利的英语读了一遍,随后又翻译为中文:“近期,基于itic衍生物非富勒烯体系,打破了有机光伏二元单结体系的世界纪录,撼动了传统富勒烯体系长达20年的统治地位。为了进一步提升器件性能,我们开发了一种名为idic-4f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
魏兴思点点头,英语这一关也通过了。
其实,在看了范文堂的简历后,魏兴思就比较满意。
方方面面,范文堂做的都比之前申请的几个强太多了。
有的人过来申请读博,甚至连简历都没发。
这次,魏兴思把范文堂喊过来,主要是想检验一下他在简历上有没有造假。
现在看来,没有什么问题。
又闲聊了几句,魏兴思转头说道:“我没什么问题了,许秋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嘛?”
“嗯……”许秋想了想,还是把之前的疑惑提了出来:“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不直接在原来的课题组转博,我看你导师的条件也不差,转博的难度应该不高,为什么要跑到这边来呢?”
“……”范文堂犹豫了片刻,回应道:“因为感觉原先课题组继续发展的空间有限,所以想过来寻求科研上的突破。”
“嗯,我没有问题了。”许秋点点头。
对方的答复算是中规中矩,多半不是真话,不过也无所谓了。
不论是为了给自己的履历镀金,还是真的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又或者在原先课题组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抑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这都和许秋无关。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