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 叠层器件,双倍的“快乐”(求订阅)(第 3/4 页)
而且对于绝大多数的有机光伏体系,把有效层的膜厚做到100纳米左右,就算偏离了最佳膜厚,通常也能达到最佳膜厚效率的90%。
如果不是冲刺效率的工作,可以做的不那么精细。
而双终端法制备的叠层器件,有两个有效层,需要同步优化两个膜厚。
两个膜厚就是双倍……不,是相乘的“快乐”。
不仅如此,摸索的范围也更大,底电池一般要从50纳米做到300纳米,顶电池要从50纳米做到200纳米。
以底电池膜厚50-300纳米,顶电池膜厚50-200纳米为例。
就算是以非常低的精度,比如50纳米为间隔进行摸索,也需要做6*4=24组器件。
这么低的精度,在冲刺高效率的时候,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为有时候膜厚差10纳米,效率可能就会偏差0.3%、0.5%。
那么选择高精度,比如10纳米为间隔进行摸索,就需要做26*16=416组器件。
现实中,要是做416种条件得累死,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做出来。
折中的选择,以20纳米为间隔的话,也需要11*9=99组器件,保守估计也得爆肝一周才能完成。
这或许是叠层器件做的人比较少的原因,不仅加工工艺的门槛比较高,还费事。
而把这些优化放在模拟实验系统中进行,就相对简单一些,可能两三天就能完成现实中一个月的工作量。
但同样,对叠层器件进行性能摸索的时间消耗,也是远超之前单结器件的。
这便是许秋之前确定了以idic-4f、ieico-4f为体系做叠层器件后,一直没有轻易更换有效层材料的原因。
毕竟每换一个体系,都需要从头摸索一遍,消耗的时间成本会非常的高,何况那个时候,主要在优化传输层的结构,如果换了新的有效层体系,参照物就变了。
总的来说,做叠层器件的时候,需要构建一个叠层器件阵列,一边是底电池有效层的厚度,另一边是顶电池有效层的厚度。
许秋在阅读yang yang课题组发表的叠层器件文章的时候,看到他们将这个阵列表现为一个二维图谱,横坐标是顶电池有效层的厚度,纵坐标是底电池有效层的厚度,中间用颜色和等效率线标注出对应坐标点的器件效率。
此外,yang yang他们还绘制了一些关于叠层器件效率的理论分析图谱。
这些图谱非常的直观,许秋决定同样将类似的方法应用在自己之后的文章当中。
其他人已经造好了的轮子,自然没有不用的道理。
周一,组会。
吴菲菲带领的钙钛矿团队首先汇报。
叠层器件的制备与优化开始正常运转,她们参照有机光伏那边的经验,对自己的工艺进行改良。
不过,因为上周许秋器件做的比较多,其他人抢不过他,像孙沃基本上都摸不到手套箱,所以钙钛矿团队上周加起来一共就只做了一批器件。
看到这个情况,魏兴思也在考虑要不要尽快搬迁实验室了,现在只有两个手套箱,实验资源确实有些紧张。
不过,想了想搬迁的难度,还是决定再等等看。
好在,钙钛矿虽然只有一批器件,但器件效率相较于之前提升的还不少,从8%达到了9.6%,算是实现了一个小突破。
另外,基于二维钙钛矿材料的半透明器件,吴菲菲基于8%的效率,30%的可见光平均透过率的结果,开始整理文章,目标期刊jmca。
吴菲菲写文章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不到一周的时间,进度便达到了五成左右。
现在钙钛矿团队大体的分工,是孙沃带着两个本科生负责干活,吴菲菲负责写文章和指导实验,偶尔下场做一做实验。
有点像是许秋带领的有机光伏团队。
不过,两个团队的情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一方面,吴菲菲的团队人数比较少,只有孙沃一个刚刚入学的硕士生,以及两个本科生,战斗力不足。
许秋这边有两个博士,一个博后,三个本科生,韩嘉莹虽然是本科生,但进组时间已经超过一年,实力也不差,至少比孙沃强的多,加起来的战斗力估计是吴菲菲她们两倍都不止。
另一方面,吴菲菲她们当下的研究进展,难以在整个钙钛矿领域,或者细分的二维钙钛矿领域中处于领跑地位,而许秋现在基本上是走在了有机光伏领域的最前方。
这就导致吴菲菲她们做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些边角料,只能看着别人吃肉,发cns,自己勉勉强强喝口汤,文章的上限差不多也就是am了,想发nc估计都有点困难。
同时,这也导致钙钛矿团队里的孙沃,基本上只能稳定拿二作,而有机光伏团队基本上人人都有机会发一区一作文章。
孙沃想要发一作的文章,必须自己找课题,因为吴菲菲自己的文章都不够发,不可能随便把课题给他的。
像孙沃之前发的那篇acsami文章,已经算是吴菲菲半送给他的,后面他想发一作文章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了。
但这对他一个刚刚入门的硕士生来说,属实有些困难。
当然,学校对硕士生的毕业要求只是一篇中文核心,现在孙沃有一篇sci二区,哪怕魏兴思组里的要求严格一些,顺利毕业肯定是没什么问题了,倒也没太大的压力。
孙沃之前选择读研,虽然嘴上说是“看看自己适不适合科研”,其实是在“逃避就业”。
现在看来,搞科研好像还不如当时直接去就业呢。
不过,很多道理都是亲身经历过后才懂,在没有经历之前,就算别人好心提醒,也可能会被当做是在欺骗。
现在孙沃已经上了贼船,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读下去了,毕竟,他虽然是魔都土著,但也只是普通家庭,不像田晴家境殷实可以随便浪。
这也是很多课题组导师可以随意拿捏手中研究生的原因,即使学生选择退学等极端的方式,导师损失的也只是一些名声,而学生的耗费的时间,再加上丢失了应届生身份,损失的就非常大了。
除非家里有矿,或者提前找到了什么稳定创收的手段,不然一般研究生还真的没有什么勇气去反抗导师。
就算有怨气,大多数人都是选择忍一时风平浪静,等毕业了再去实名举报一波。
虽然大概率没什么用处,但恶心一下导师也不错,还可以出口气。
段云这周请了几天假回老家了,说是去和台城那边的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进一步的洽谈,看来他还是更加钟意老家那边的工作,似乎打算确定下来了。
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比较大了,家里的人也希望他能在家附近工作,不要在外面“瞎折腾”,毕竟,种花家老一辈人的家庭观念很多都讲求一个“落叶归根”。
不过,当下不少的年轻人对“家”的看法已经渐渐的改变了,他们不再那么看重“家”这个概念了。
这或许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现在国内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