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 漂亮国之行 十(求订阅)(第 2/4 页)
但仔细想想,好像也不奇怪。
国内只要是和科研相关点的地方,不论是小树虫、贴吧还是bbs,甚至研究生导师吐槽网站,上面都会有各种招博后的小广告。
对于博士后这种已经被培养出来的熟练工,非常受各大课题组老板的欢迎。
同时,这也说明国内博后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需求比较多,而供给却不足。
按照许秋观察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的情况,拥有博士后的课题组数量不超过二成,可能也就在一成左右,大多数课题组都是招不到博后的。
究其原因,许秋认为首先是从博士转化为博士后的比例并不高。
大多数博士生在读研期间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非常nb的科研能力,他们在博士毕业后,就会倾向于转行,比如往工业界发展,进入相关领域的企业搞搞研发之类的。
到博士毕业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做出选择了,不像本科毕业还可以选择读硕士,硕士毕业可以选择读博士,来“逃避选择”。
博士毕业后,如果不选择立刻转行就业,而是先上了博后的岗位,再去转行的话,沉没成本就太高了。
因为既错过了校招,又浪费两年时间,此时他们的年龄往往在30多岁,接近35岁了……
在现今的社会,一个人的年龄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除了医生、律师、体制内等少数行业外,大多数行业其实都是在吃青春饭。
就算看起来比较“前沿”的it行业,也是在吃青春饭,程序猿在35岁的时候如果不能升入管理层,大概率就会被优化掉,或者薪资严重降级。
因为不论是it,还是其他大多数的行业,实质上都是比拼体力和学习能力的行业。
到了35岁这个年龄,身体机能衰退,不论是体力还是学习能力,都不可能拼得过20出头的年轻人。
而企业的中高层坑位又有限,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才”,自然就要有很大比例的老员工被优化掉。
其实,这些被优化掉的老员工,也不一定是他们不够优秀,只是其他人更加优秀罢了,他们败给了内卷。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于00后、10后们来说,可能35岁的年龄限制会发生松动。
因为等他们35岁的时候,与之竞争的年轻的10后、20后数量不足。
届时,“35岁魔咒”或将变更为“40岁魔咒”、“45岁魔咒”。
但对于现阶段职场上主力的80后、90后来说,35岁仍然是一道实实在在的门槛。
博士后到了35岁,也是类似的,如果科研能力不足,混不到教职进不去高校,或者进入了高校,没有通过“非升即走”的考核,之后的日子就非常难了。
年龄超限,体制内公务员进不去,去企业不一定收,高校也进不去……
大概可以去做一做自由职业,去天桥上摆个摊,贴贴膜?
或者回乡下科学养猪,研究“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对母猪产后护理的影响”?
或者出一本书,名叫《我做科研那些年》?
当然,如果是《我做科研那些年》,大概率要扑街,改成《那些年我与实验室里学姐学妹们不得不说的故事》,估计还好一些。
除了博士向博后转化率比较低的原因以外,国内博后招不到人,也是因为在国内读博后,从定位上来讲,其实挺尴尬的。
一方面,如果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现在的博后想在一本院校找个教职,简直比登天还难,除非手中有“硬货”,比如cns,或者若干一区顶刊。
不然就只能去二三本,或者职高大专,而这意味着未来的晋升机会极其渺茫。
因为高校里的教授和学生之间是互相成就的,导师再nb,没有同样nb的学生,也没有什么用。
现在都是讲求一个团体合作,学校的档次越高,招收到优质生源的概率也就越高。
另一方面,国内的博后基本上很难开展自己的工作。
像组里邬胜男的情况属于特例,她跟着许秋混了不少文章。
而大多数国内的博后在进组之后,日常的工作内容就是帮老板写本子,写本子,写本子……
就算能够做实验,也多为老板指定的研究方向,实现老板的科研想法,自主性相对比较小,毕竟博后年薪20w+可不是白拿的。
当然,如果博后自身有实力的除外,他们可以和老板平起平坐。
科研圈,虽然也排辈论资,但那往往是做到最高级的时候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在没有做到正教授,拿到“帽子”之前,只要有实力、有科研成果产出就有话语权。
不过,话说回来,真有实力的博士毕业生,基本上也不太会在国内找博后岗……
国内大多数将来立志于从事科研行业的的学者,会选择在国外找博后岗,然后等博后出站以后,要么在国外留下来任教,要么回国走“千人”、“万人”之类的人才工程引进回国。
换言之,博士毕业后,在国内选择博后岗位的人,如果说难听点的话,大多数是“被剩下来的弱者”。
虽然真相可能很残酷,但事实就是这个样子。
在基础科学的研究方面,现阶段国内不论是科研条件,还是科研环境,仍然是大幅度落后于漂亮国的。
毕竟,别人200年时间积累下的底蕴,真的不是30年的时间就能追赶上的。
当然,两者之间的差距也是以肉眼可以的速度在不断的缩减,这从近些年来大量学者从国外回国就能看出来。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国内的科研可以打破封锁,实现反超,让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前来朝圣。
展会结束,许秋三人返回酒店。
他们已经来凤凰城两天了,可活动范围基本上都没有离开过会场周边,因此打算在明天,也就是4号,腾出一天的时间到凤凰城周边逛一逛。
一方面,明天没有什么重要的报告可以听,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像mrs这种大会,除了自己要上场演讲的报告外,也没有什么报告是非参加不可的。
另一方面,要是等到5号,魏兴思从ucsb访问结束,来到凤凰城参加mrs会议的时候,就不太好出去了,虽然魏老师之前表示可以抽空去玩一玩,但是如果当着他的面划水,总归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4月4号,上午。
许秋他们的第一站是沙漠植物园,选择的出行方式是公交车。
距离会场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公交车站,这里可以直接乘坐公交车到达沙漠植物园。
票价的话,单程票都是固定的1.5美刀,另外还可以购买单日无限次乘坐车票,或者说是“日卡”,售价为6美刀。
许秋三人在旁边的自助机器上,使用信用卡购买了三张日卡,然后开始等车。
凤凰城的公共交通似乎并不是很发达,公交线路设计的非常长,班次却很少,一班公交车大约要等半小时,而且使用的人也不多。
许秋他们这个站台,除了他们三人外,只有另外两个白人在一起等车,而且他们的脖子上都挂着mrs的吊牌,看样子也是过来参加会议,然后出去玩的。
大约等了大约二十五分钟,一辆高大的公交车终于姗姗来迟。
公交车的前面有一个支架,上面放着一辆自行车,应该是有骑行者带着自己的自行车一起坐公交。
众人有序上车,许秋向中年白人司机师傅主动出示了车票。
不过对方似乎并没有查票的意思,许秋也就收好车票,找了个空余的三连排位置和韩嘉莹、吴菲菲她们并排坐下。
他们一共需要乘坐20多站,才能到达目的地,还是比较遥远的。
路途中,许秋也在观察、对比凤凰城这边的公共交通和国内的异同之处。
首先,凤凰城这边公交车站与站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使用的人数也相对比较少,因此如果对应站点没有人上下车的话,司机是不会停车的。
而提醒公交车司机有没有人要下车的方法比较简单——
在公交车内部有一根简易的小绳贯穿车厢各处,要下车的旅客可以就近拉动小绳,只要小绳被轻轻拉动,下车的喇叭言语就会响起,其他乘客也能听到。
有些类似于国内公交车上的按铃。
其次,漂亮国公交车对于残障人士和特殊需求人群的保障做的比较充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