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 《自然》文章,初稿完成!(求订阅)(第 2/4 页)
连央妈都急了,喊话:“开放n胎,多多生育(我们需要新的韭菜);文科生巴拉巴拉,我们需要理科生(我们需要新的韭菜);高房价不利于人口留下来,不利于创新,不利于……,我们……,我们需要新的韭菜。”
当然,这里的韭菜只是一个比喻,并无褒贬的含义。
那工程师红利被消耗完之后,有没有新的红利诞生呢?
其实是有的,那就是技术红利,这需要在工程师红利期间,通过一代又一代人996、努力奋斗,产出具有持续壁垒性质的技术。
这样,就可以通过技术壁垒,把镰刀挥向世界上其他欠发达国家了,去收割他们的民众,换种好听的说法,就是共同发展。
事实上,技术红利,也是欧美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高的根本原因,他们现在过的好,其实就是在吃之前几代人积攒下来的本钱。
另外,工程师也不一定是大学生,经过培训的中专生、职高生、大专生也可以使用。
这或许是国家强令初中升高中保持50%的入学率,且不能复读的原因——早点把人才培养出来,早点为国家添砖盖瓦。
而且,建立技术红利的这个时间跨度,可能会非常的长,想要像人口红利期间那样,30年走200年的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科研这东西,主要靠的是运气,靠运气的东西,想要提升,那就只能花时间慢慢磨,毕竟运气可能偶尔会好,但不会一直都好。
这便是作为后发者的艰难处境。
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要有一代代人的付出,才有机会让后代过上美好的生活,让种花家成为世界的灯塔。
随后,许秋回到401s办公室,开始构思这篇《自然》文章。
核心亮点还是比较清晰的,那就是拥有高达18%的效率,大幅的碾压同领域中其他同行们的工作。
其实,如果只是想要投《自然》大子刊的话,光有这个亮点差不多就已经足够了,也不需要多做什么分析。
毕竟,其他同行还在费着劲冲击14%呢,现在这边都已经做到18%了,差距拉的非常大。
不过,现在要投的是正统的《自然》主刊,光有效率方面的亮点并不稳妥。
还需要把这个故事讲的好听,让审稿人和编辑认为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值得“浪费”5页版面将其发表出来。
同时,还要在文章中尽可能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每个实验现象都给出自己的解释。
一方面,如果在投稿前不解释,那么在审稿的时候,就可能会被审稿人指出来,认为是文章的缺陷,要求你去解释,如果编辑/审稿人觉得这种缺陷过多,可能就会直接拒稿。
另一方面,许秋认为学术观点,不管对不对,旗帜鲜明的亮出来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如果人们都在打太极,担心自己提出的理论或者观点是错误的,那科学是很难得以发展的。
.o0o〇……
一番头脑风暴过后,许秋大致规划好了这篇《自然》文章的行文思路,一共有四张图片。
第一张图片,许秋选择常规配图,六合一的大图,包括:
l6-cl、y20材料的分子结构、材料的光吸收光谱、材料的荧光光谱、器件的结构、器件的j-v曲线、器件的eqe曲线。
毕竟,报道的是有机光伏器件嘛,光吸收、器件性能这些肯定都不可缺少,何况这篇工作还是以高效率为主要亮点。
具体来说,现在最佳器件的光电性能参数是:
短路电流密度26.4毫安每平方厘米,开路电压0.89伏特,填充因是0.77,光电转换效率18.11%。
这里,许秋打算延伸一下,分析为什么y系列材料相较于itic系列材料的性能更佳。
从分子结构上来看,y系列材料中引入了含多个氮原子的缺电子核,构筑了adada型结构,代替了原先itic系列材料的ada结构。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