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第 2/4 页)

    而且,许秋估摸着《科学》的综述应该是大佬专属。

    反正他一般很少听到有人在《科学》上发综述,有机光伏领域他也没有看到过发表在《科学》上的综述。

    最后一种,“短评”。

    具体又分为了六类,包括“观点”(perspectives)、“书籍或媒体评论”(books or media reviews)、“政策讨论”(policy forums)、“信件”(letters)、“电子信件”(eletters)、“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

    “观点”,1000字加1张图片,需要突出近期重大的科学进展,但不能主要讨论作者自己的工作,可以为一个领域内的发现提供背景,或者解释潜在的跨学科重要性。

    同时,还要求发的“观点”应该为别人的研究增加一个维度,而不仅仅是对别人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进行总结。

    另外,由于是为了表达个人观点,除了极少数例外,“观点”的作者不应超过两个。

    换言之,就是别人发了一些cns之类的文章,我过来点评点评,发表一下自己对这些工作的看法。

    当然,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提出看法的,基本上是大佬专属。

    “书籍或媒体评论”,最多800字,以新书、电影、展览、表演、移动应用程序、博客和其他可能引起读者广泛兴趣的媒体为主题进行评论。

    同时,还要求作者在投稿“书籍或媒体评论”前联系编辑,说明“为什么你认为这项工作会引起科学读者的兴趣,以及为什么你能很好地撰写评论。”

    看起来,有点影评的意思在里面,许秋估摸着同样是大佬专属。

    不过,《科学》期刊居然会收这种类型的投稿,还真是许秋之前没有想到的。

    “政策讨论”,1000-2000字,1-2张图片,最多15篇参考文献,要求介绍与科学和社会之间具有政策影响交叉点的问题。

    “信件”,最多300字,讨论过去3个月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或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电子信件”,“信件”的电子版。

    “技术评论”,最多1000字,2个图片或表格,15篇参考文献,无需补充材料,仅电子版发表,对前3个月内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核心结论和/或研究方法进行评论。

    总体来讲,“短评”这一类的文章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短。

    许秋之前看到的有机光伏领域就,发表在《科学》上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出自“短评”。

    这类文章,虽然也算是《科学》文章,但相比于第一种“研究文章”,和第二种“报告”格式的文章来说,含金量就差了不少。

    因此,一般出去宣传自己课题组发表《科学》文章的研究者,别人都会默认他们发表的是第一种“研究文章”,或第二种“报告”的工作。

    不过,话说回来,能够发“短评”的人,多半也是大佬,很多都是自己本身就曾经发表过cns的。

    或许《科学》提供“短评”这个类目,也是为了能让大佬们在上面多灌灌水。

    这里的“灌水”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偏中性,和狂发sci三四区的那种灌水不同。

    本身“短评”就有点像是论坛一样的存在,大佬们在上面发点评论,就如同是论坛灌水一般。

    在了解四种投稿格式后,许秋没有纠结太久,便直接选择了“报告”格式,也就是2500字左右,大约3页的篇幅。

    因为他做的叠层器件,把有机光伏领域的效率直接推进到15%以上,接近16%的水平,属于非常重大的突破。

    他没必要把工作做的太过细致,主要是起到一个类似于抛砖引玉的效果,吸引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要是能吸引到一些研究方向摇摆不定的课题组,投入有机光伏的怀抱就更好了。

    毕竟,许秋一个人能耐再大,也不可能把有机光伏领域所有的活都干完,还是要靠其他工作者共同完成。

    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越多,这个领域发展的也就越快越好。

    就像这次选择叠层器件顶电池材料时,自己课题组的材料就有些不够用了,需要找一些外援材料。

    确定了文章格式后,许秋本来打算下载几篇最新“报告”格式的《科学》论文当做模板的。

    结果发现下载不了,只能预览标题、文章作者、摘要等基础的信息,如果要阅读全文,或者下载文献全文pdf,就需要付费了。

    他这才想到学校没有购买《科学》的电子版资源。

    不过,很多期刊的电子版收费是有期限的。

    也就是说文章发表后经过一定时间,会自动转换为开源文章,这个期限有的可能是一年,有的可能是两年。

    因此,许秋找了找往期的《科学》论文,从中下载了几篇已经开源的“报告”格式论文,开始对照着制作模板。

    大体上和之前acs、rsc、wiley旗下期刊的格式差不多,改变的主要是一些细节:

    比如,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不是常见的上标,而是正常的字体大小直接跟在语句后面,用的也不是常见的方括号[],而是圆括号();

    参考文献本身的引用格式也和其他期刊有所不同,年份需要加圆括号,放在页码的后面。

    大致花费了一个小时,许秋终于完成了文章撰写前的准备工作。

    接下来,就是构筑《科学》论文的大致框架。

    ……

    ……

    ……

    三天后。

    周三下午,许秋完成了这篇《科学》论文的大致框架。

    正文中,他一共规划了三张图片。

    第一张图片的主题是“基于am1.5g标准光照条件下,对二终端法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理论效率的半经验分析”。

    这张图片属于叠层器件文章中较为常规的配图,在平常单结器件的文章中并不多见。

    具体细分为a、b、c、d四张小图。

    其中,a图是核心。

    许秋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坐标系,xyz三个坐标分别为:

    x,外量子效率eqe,从65%到85%;

    y,顶电池的光吸收边λonset,近似于顶电池材料可以吸收光波长的最大值,从900到1200纳米;

    z,器件的理论光电转换效率pce,从12%到30%。

    此外,还有第四个变量,即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eloss,分为0.4、0.5、0.6、0.7、0.8电子伏特五个档次。

    同时,假定填充因子ff恒定为0.75。

    经过计算,得到在不同子电池能量损失下,光电转换效率随外量子效率和顶电池的光吸收边变化的曲面图像。

    因为能量损失有五个档次,所以对应的三维立体坐标系中就有五个曲面。

    许秋为了表述直观,还给五个曲面染了色,从蓝到红分别表示光电转换效率逐渐增大。

    这张图片看起来比较高端,但其实背后的计算过程并不复杂。

    顶电池的光吸收边,可以通过公式换算出有效层材料的禁带宽度,禁带宽度再减去假定的能量损失,就得到了开路电压。

    禁带宽度已知,外量子效率已知,可以通过积分计算得到短路电流密度。

    最后,填充因子是给定的0.75。

    三者相乘,就得到了最终的光电转换效率。

    理论预测的结果还是比较美好的。

    在光吸收边为1100纳米,外量子效率75%,填充因子0.75,能量损失0.6电子伏特的条件下,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的效率可以达到20%!

    20%!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有点短。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华娱从男模开始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重燃青葱时代 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讨逆 盖世神医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牧者密续 那年花开1981 1987我的年代 修罗剑神 混沌天帝诀 1979黄金时代 大国军垦 至尊战王 巅峰学霸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国潮1980 超级修真弃少
最多阅读 刺青 攻略病娇男配的正确方法 攻玉 上瘾 仵作惊华 甜妻 白色口哨 雪意和五点钟 文物不好惹 顶级诱捕公式 敬山水 漂亮朋友 理我一下 洞房前还有遗言吗 娇瘾 杀死那个白月光 猫咪的玫瑰 天之下 小蘑菇 慢性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