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 《自然·能源》文章,尘埃落定(求订阅)(第 2/4 页)
严虎他们采用的方法是在pce11中塞入一个双氟取代的苯环(b),也就是将给体材料主链的分子结构从“-t-bt-t-t-t-”变更为“-t-bt-t-b-t-t-”。
基于这个思路,他们一共开发了两种新材料,分别命名为ptfb-o和ptfb-p,前者插入的苯环上两个氟原子是邻位取代的,而后者是对位取代的。
结果表明,两种给体材料的禁带宽度均被成功的拉升到1.8电子伏特左右,和itic2形成互补的光吸收,以及相互匹配的homo/lumo能级。
不过,基于ptfb-o和ptfb-p的电池器件性能有非常大的差异。
ptfb-o:itic2的体系,效率可以达到11.3%,而ptfb-p:itic2体系的效率仅为6.89%。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严虎他们进行了光源giwaxs,dft模拟等分析手段。
和徐正宏那篇nc文章有些类似,严虎他们认为也是分子构型方面的原因。
ptfb-o稳定的构型中,两个带有侧链的噻吩单元上的侧链位于同一侧,也就是形成类似于一个“u”型的结构,这种分子结构的规整程度不高,材料的结晶性因此受到了抑制。
ptfb-p稳定的构型中,两个带有侧链的噻吩单元上的侧链位于不同侧,最终形成类似于一个“一”字型的结构,这种分子结构的规整程度很高,材料的结晶性与pce11相当,属于高结晶性给体材料。
他们整体的故事线,大致是分子结构的细微调整,改变了分子构型,进而改变材料结晶程度,对给受体共混形貌造成影响,最终导致器件性能上的差异。
严虎的这个结论在itic系列,乃至idtbr系列非富勒烯受体中,还是有一定的泛用性的,即这些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更加偏爱结晶性稍差的给体材料。
包括之前学姐的ieico体系,选择便是传统的pce10;
徐正宏的idtbr体系,同时用了pce10和pce11,也是前者的性能更好一些。
除了马薇薇、徐正宏、严虎的三篇文章外,其他的工作,就没有太值得注意的了,许秋看了以后收获都不大。
现在很多课题组也开始基于icin端基,合成类itic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性能好的,新意高的,或是故事讲得好听的,文章发的就好一些,反之,文章就差一些。
考虑到当下itic的热度,许秋便到wos网站查看了一下自己那篇itic的am文章,发现热点文章、和高被引文章的标识依然存在。
而且现在的实时引用次数已经超过了100次,达到了惊人的117次。
扣除掉自己课题组自引的20多次,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文章他引数量已经接近100次了,还是非常强的。
这篇工作有很大的几率能够成为千次引用级别的文章,不过估计要等几年,毕竟有机光伏领域的盘子有些小,热度不算高。
要是放在石墨烯之类的热门领域,取得与“开发出itic材料”相当的学术成果,估计过不了两年就能达到千次引用。
其实,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许秋转行到锂电之类的应用型领域,或者石墨烯这种热门的科研领域,是比有机光伏更有“钱途”或是前途的。
不过,他还是选择暂时坚持有机光伏领域。
一方面,他毕竟还是学生,转领域会受到诸多的限制。
另一方面,他在有机光伏领域有着大量的积累,现在已经成为了走在最前面的一小撮人。
如果更换领域的话,就需要放弃这一切,重头开始。
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这个领域做到极致,再考虑其他。
虽然冷门领域相对困难了一些,但未尝就不能逆袭。
周五一早,许秋刚走出寝室门,正打算去和韩嘉莹一起早锻,就接到了魏兴思的电话。
魏兴思开门见山的说道:“刚收到邮件,《自然·能源》的文章被正式接收了!”
许秋淡定的回应了一句:“好啊。”当然,他的内心其实也是有些小激动的。
之前虽然觉得这篇《自然·能源》文章大概率没什么问题,但没有被正式接受,心里总是悬着的,担心出现什么状况,现在终于尘埃落定了。
这篇《自然·能源》的发表,不仅是许秋突破了自我的极限,也带着魏兴思一起跨过am、ees这个档次,达到了正统的《自然》大子刊的档次。
现阶段,《自然·能源》的实时影响因子已经达到了42左右,甚至还超越了38左右影响因子的《自然》主刊。
从影响力和关注度来看,《自然》大子刊与《自然》主刊虽有差距,但这个差距其实并不算大。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