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 《焦耳》综述,光速接收!(求订阅)(第 2/4 页)
没办法,谁让现在科研圈里普遍看重引用次数呢,国内、国外都不例外。
许秋具体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
原文:“……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做了类似的工作[7-10]。”
修改后:“……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做了类似的工作[7-13]。”
多了三篇参考文献,不过是把引文编号从[7-10]变更为[7-13]。
当然,带来的问题就是后续的文献顺序全部都乱了,需要重新再整理一遍。
如果换做是魏兴思,遇到审稿人建议引用文献时,他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引用不在自己文献阅读库中的文献,除非那篇文章真的是非引用不可。
也就是说,他只会引用那篇档次相对较高的cm,另外两篇solar rrl就不引用。
魏兴思认为:“审稿人有建议的权利,文章作者也有不采纳建议的权利,只要能拿出合理的理由就行,编辑那边都是有自己判断的,不会单凭审稿人的意见来决定一篇文章。”
不过,许秋还是比较心善(从心?)的,索性也不挑挑捡捡,就全部引用了。
第三个审稿人大概率是个老外。
审稿意见写的比较“随意”,有很多口语化的表达。
开始也是称赞了许秋和魏兴思itic系列的工作,将这个系列的工作称为是“big break through(大突破)”。
这也是一些歪果仁喜欢的表达,在表示强调的时候,就把整个单词都变为大写字母。
国内如果表示强调,书面上表达的形式是在字的下面画两个点,不过出现的情况比较少,可能只有在语文课本上会有,通常都是用“”,甚至【】。
之后,这个审稿人还提了一些很具体的意见,有些碎碎念的样子,想到哪里说哪里,不是那种分条罗列的,诸如此类:
“作者你们为什么不聊一聊是怎么想到要做icin这个结构的呢?”
“你们认为icin单元相较于同类的饶丹宁结构有什么异同?是什么产生了两者之间的性能差异?”
“你们认为有机光伏领域近三年的效率极限是多少?”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