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 “万事通”田晴(求订阅)(第 2/4 页)
现在,如果之后一直能够参加mrs会议的话,倒是可以不用每年专门跑两趟。
弄清楚了出国的事宜后,许秋打开魏老师写的重点项目申请书,查看起来。
前面引言部分魏兴思写了不少,看着还蛮精彩的。
许秋没想到魏兴思之前常年待在国外,写中文本子的能力居然也这么强。
不过转念一想,魏老师回国后第一个本子就是他自己写的。
要是没两把刷子,怎么可能能够拿到上百万的启动资金。
不过,后面的具体实验部分,魏老师就只简单写了写,没有展开叙述。
许秋猜测魏老师大概是想让他来补充。
按照之前的规划,这个本子大体上分为三大部分,龚远江那边负责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合成,魏兴思这边负责聚合物给体和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合成。
于是,许秋根据最近这些天模拟实验室iii中的结果,补充了一些内容进去。
一方面,他提供了一条具体的非富勒烯受体的合成方案,a单元还是使用icin的衍生物,d单元引入氮原子,通过先硝基化,后还原为氨基的方式,形成在两个邻接的五元环和六元环之间形成一个仲胺连接,这样既得到一个稠环结构,又同时引入了侧链,还能够保持分子之间良好的堆砌结构。
这个系列的分子被命名为y系列分子,目前y1分子的器件性能已经达到10%以上。
另一方面,给体材料的设计,许秋决定朝着简单的方向努力。
主要的考虑是当前非富勒烯体系主要光吸收物质是受体,给体材料或许不需要“太好”,就能够实现优异的性能。
结构还是d-a共聚物,其中一个d单元是简单的噻吩单元,另外一个a单元,则基于同样简单的bt单元进行改良。
bt单元是苯并噻二唑,下方的苯环上面可以引入氟原子,上方并接的噻二唑可以更换为六元环,用两个氮原子连接,这样上面还有两个位点,可以引入烷基侧链用来提升其溶解性,许秋将这类给体分子命名为ptq系列。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