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 拿了十几个诺贝尔奖(求订阅)(第 2/4 页)
  而pdcbt分子中,徐正宏他们把一个噻吩的的烷基侧链修改为酯基侧链,酯基侧链具有拉电子的能力,因而酯基取代的噻吩单元就变成了a单元,
  然后再让两个这样的a单元和两个普通噻吩组成的d单元进行聚合,就得到了以“……ddaaddaa……”连接的类p3ht的d-a共聚物。
  至于为什么是“……ddaaddaa……”,而不是常见的“……dadada……”结构,许秋很好奇,也很想知道,但是看了一遍文章,并没有找到答案。
  如果许秋是审稿人,他肯定会提出这个问题。
  可惜他不是,他也懒得因为这个小问题专门发封邮件去询问。
  其实,许秋内心里已经猜到了可能的情况。
  那便是徐正宏他们本来打算开发一种类p3ht的给体材料,去和他们组里开发的idtbr体系适配。
  结果合成出来发现这种材料和idtbr适配性一般,或许器件性能只有6%、7%。
  这时,他们刚好看到许秋的itic文章发表,就通过某种渠道弄了点itic,拿过来和刚刚热乎的pdcbt材料试了试,结果发现器件性能还不错,达到了10%以上,于是就直接整理出来一篇文章。
  不然,徐正宏他们这文章应该不会这么快就发表出来,许秋itic材料的文章才刚刚出来两个月,而且,徐正宏他们放着自家的idtbr体系不用,给同行的itic材料开发适配的给体材料,这也说不过去啊。
  当然,对于材料领域来说,动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你要是能找到一个各项物理性能远超石墨烯的材料出来,哪怕你说你是一拍脑门想出来的,并将其命名为x物质,只要能被别人证实、重复出来,连发几篇《自然》主刊问题不大,甚至直接提名诺贝尔奖,隔年获奖都不难。
  科研圈就是这么简单直接,真要是有什么颠覆性的成果,你行你就能上。
  许秋也幻想过系统能够能看穿他的伪装,给他整点黑科技啥的,直接让蓝星文明直接跃升为二级、三级文明之类的。
  可惜手里的是科研辅助系统,只能一步步的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前期就连积分都得扣扣巴巴的省着花,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可以火力全开去摸索脑海中的想法。
  另外一篇一区顶刊是发表在am上的,龚远江那边也整了新活儿出来。
  他们开发了另外一种新的小分子给体材料,然后和it-4f受体材料结合,再一次刷新了全小分子体系的世界纪录,达到了11.2%。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